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范围为42~73℃,蒸汽压在25℃时为8×10² Pa。该物质易溶于丙酮、氯苯、乙醇、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溶解度约为100~150g/L。在煤油中的溶解度小于5g/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8mg/L。其分配系数(正辛醇/水)为2300(20℃)。在60℃、pH值4条件下,半衰期约为7天;而在60℃、pH值7条件下,半衰期为18天;土壤中的半衰期则介于11~100天之间。
(1) 动物:在大鼠体内被代谢并快速排出;90小时内有超过95%的剂量通过氧化、水解以及结合作用,在尿液和粪便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2) 植物:植物体内迅速代谢,通过氧化和偶合作用形成许多小分子代谢物。在庄稼中的残留通常低于0.05 mg/kg。
(3) 土壤/环境:氟咯草酮在土壤中容易降解,在有氧条件下(28℃),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的DT50分别为4天、5天和27天,形成两种代谢物,并易于进一步分解。在有氧沉积物中的DT50为3至18天;在田间的DT50为9至70天。Koc值680至1300,Kd 8~19,表明可能具有缓慢的迁移性。该产品不会渗透土壤,因为它易被吸收且易于降解,在水中稳定。
毒性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000 mg/kg,兔急性经皮LD50大于5000 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为10.3 mg/L(4小时)。对兔子皮肤和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在为期两年的饲喂试验中,雄性大鼠无作用剂量为每公斤饲料100 mg(每天3.9 mg),雌性大鼠无作用剂量为每公斤饲料400 mg(每天19.3 mg)。Ames试验和小鼠淋巴组织试验显示无致突变性。虹鳟鱼LC50为4 mg/L(96小时),蓝鳃鱼LC50为5 mg/L(96小时),鹌鹑LD50大于2150 mg/kg,蜜蜂LD50小于0.1 mg/只。
化学性质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42~73℃。蒸汽压在25℃时为8×10^2 Pa。易溶于丙酮、氯苯、乙醇和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约为100~150 g/L,在煤油中的溶解度小于5g/L,水中溶解度为28 mg/L。分配系数(正辛醇/水)为2300(20℃)。在60℃、pH 4时半衰期为7天,在60℃、pH 7时为18天,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100天。
用途氟咯草酮是一种吡咯烷酮类除草剂,抑制胡萝卜素合成,用于防治冬小麦和冬黑麦田的繁缕、常春藤叶、婆婆纳和堇菜等阔叶杂草;在棉花田中防除反枝苋、马齿苋和龙葵;在马铃薯田中防除猪殃殃、龙葵和波斯水苦菜,有效成分施用量为500~700 g/hm²。对于生长在轻质土中的胡萝卜,使用500 g/hm²的有效成分可增加产量。
生产方法制备方法一
间三氟甲基苯胺经二氯代乙酰氯酰化,然后与3-溴代丙烯反应,在氯化丁基三苯基鏻存在下于125℃反应16小时得产品。
制备方法二
(1) 合成N-烯丙基-N-间三氟甲基苯基-2,2-二氯乙酰胺:在40 mL二氯甲烷中加入0.05 mol 三乙胺、0.05 mol N-烯丙基间三氟甲基苯胺,滴加0.06 mol二氯乙酰氯。升温至60℃保温反应1小时后水洗、干燥,脱溶和未反应的间三氟甲基苯胺得产品16.6 g,含量88.8%,收率94.5%。
(2) 合成氟咯草酮:在10 g N-烯丙基-N-间三氟甲基苯基-2,2-二氯乙酰胺中加入溶剂及催化剂,加热至回流。反应结束后用稀酸中和、分层、干燥后减压脱溶得产品6.8 g。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N-烯丙基-N-二氯乙酰间三氟甲基苯胺 | N-allyl-N-dichloroacetyl-m-trifluoromethylaniline | 61219-95-2 | C12H10Cl2F3NO | 312.11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4-(chloromethyl)-1-(3-(trifluoromethyl)phenyl)pyrrolidin-2-one | 61213-51-2 | C12H11ClF3NO | 277.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