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fluorophenyl)-1-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 | 1421336-5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fluorophenyl)-1-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
英文别名
2-(4-Fluorophenyl)-3-phenylphenanthro[9,10-d]imidazole;2-(4-fluorophenyl)-3-phenylphenanthro[9,10-d]imidazole
2-(4-fluorophenyl)-1-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化学式
CAS
1421336-51-7
化学式
C27H17FN2
mdl
——
分子量
388.444
InChiKey
NUDMLIBDLWJXT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5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7.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iridium(III) chloride 、 2-(4-fluorophenyl)-1-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乙二醇乙醚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Chloroiridium(2+);2-(4-fluorobenzene-6-id-1-yl)-3-phenylphenanthro[9,10-d]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带有菲并咪唑配体的铱(III)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
    摘要:
    我们介绍了一系列环金属化铱(III)配合物[Ir(PPI)2(pic),PPI:1,2-二苯基-1H-菲[9,10-d]咪唑的优美的合成以及光物理和电致发光性质; 图片:吡啶甲酸]。Ir(PPI)2(pic)配合物显示出特征性的磷光,发射范围为556–579 nm,量子效率很高,具有微秒的寿命。这些配合物中强烈允许的磷光是Ir中心明显自旋轨道耦合的结果。在室温下,所有bis(PPI)衍生物在流体溶液中均表现出强烈的三重态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光致发光。研究了不同溶剂,取代基对菲并咪唑配体的影响以及复合物浓度对它们的发射行为的影响,并证明了它们的发射能可以得到系统地修饰。位于较长波长的弱带已分配给1 MLCT←S 0和3 MLCT←S 0铱配合物的转变。所述的应用3中的[(PPI)IR MLCT激发态2(PIC)]在有机发光装置的材料进行说明。版权所有©2014 John Wiley&Sons,Ltd
    DOI:
    10.1002/poc.3292
  • 作为产物:
    描述:
    对氟苯甲醛苯胺菲醌 在 indium trifluoride 、 ammonium acetat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94%的产率得到2-(4-fluorophenyl)-1-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供体-受体荧光菲并咪唑衍生物中的激发电荷转移态
    摘要:
    已经研究了包含氟取代基的菲咪唑衍生物的所选供体 (D) 受体 (A) 衍生物的溶剂依赖性电子结构,作为荧光电荷转移 (CT) 状态中的电子受体片段。辐射电荷复合的机理 CT → S 0根据 CT 复合物的 Mulliken-Murrell 模型和光致电子转移 (ET) 的 Marcus 理论进行讨论。对固定荧光光谱的光谱位置和轮廓的溶剂致变色效应清楚地表明在极性和非极性环境中研究的所有化合物的发射单线态的 CT 特征。CT 荧光分析得出与 Marcus 倒置区域中的电子转移相关的数量。荧光速率常数 ( k r ) 和相应跃迁偶极矩 ( M ) 的值及其溶剂极性依赖性表明发射1 CT 态和基态是辐射跃迁的控制因素。相对较大的M值表明在荧光状态下供体和受体亚基的非正交几何形状。结果表明,在可以忽略系统间跨越激发三重态的情况下,Marcus 理论可用于定量描述无辐射电荷复合过程。
    DOI:
    10.1007/s10895-013-1309-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erically hindered phenanthroimidazole ligands drive the structural flexibility and facile ligand exchange in cyclometalated iridium(<scp>iii</scp>) complexes
    作者:Sergei V. Tatarin、Paulina Kalle、Ilya V. Taydakov、Evgenia A. Varaksina、Vladislav M. Korshunov、Stanislav I. Bezzubov
    DOI:10.1039/d1dt00820j
    日期:——
    Though the enhanced reactivity of the complexes is contrary to the common idea of the high inertness of iridium(III) compounds it can be seen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steric hindrance induced by the ligands and the strong preference of the iridium(III) ion for octahedral geometr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use of bulky ligands provides access to light-harvesting iridium(III) complexes
    一系列双环金属铱(III)已与含有电子给体或吸收性取代基的2-芳基菲并咪唑“触角”配体以及带有“锚定”羧甲基官能团的更柔软的辅助芳香族β-二酮形成了配合物。对该配合物进行彻底的X射线研究表明,由庞大的环金属化的2-芳基菲并咪唑类化合物引起了显着的结构应变,导致铱八面体的剧烈变形,甚至使菲片段发生扭曲。通过气相DFT计算证实了晶体数据,由此以相同的方式使配合物的几何形状变形。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势,吸收和发射最大值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取决于环金属化配体的供电子能力,在存在可忽略不计数量的质子的情况下,络合物可以轻松地交换双齿辅助配体,该质子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在溶液中进行检测。此外,在羧甲基水解后,所得的配合物容易与二氧化钛表面反应,产生独特的双核结构,其中配位的β-二酮酸酯的去质子化的羧基通过形成四元金属环而与第二个双环金属化单元结合。尽管配合物的反应性增强,但与铱具有高惰性的通常想法相
  • 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based on iridium(III) complexes bearing phenanthroimidazole ligands
    作者:Jayaraman Jayabharathi、Ramalingam Sathishkumar、Venugopal Thanikachalam
    DOI:10.1002/poc.3292
    日期:2014.6
    We present the elegant synthesis and the photophysical and electro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cyclometalated iridium(III) complexes [Ir(PPI)2(pic), PPI: 1,2‐diphenyl‐1H‐phenanthro[9,10‐d]imidazole; pic: picolinic acid]. The Ir(PPI)2(pic) complexes showed characteristic phosphorescence with an emission range of 556–579 nm and a high quantum efficiency with microsecond lifetimes. The strongly
    我们介绍了一系列环金属化铱(III)配合物[Ir(PPI)2(pic),PPI:1,2-二苯基-1H-菲[9,10-d]咪唑的优美的合成以及光物理和电致发光性质; 图片:吡啶甲酸]。Ir(PPI)2(pic)配合物显示出特征性的磷光,发射范围为556–579 nm,量子效率很高,具有微秒的寿命。这些配合物中强烈允许的磷光是Ir中心明显自旋轨道耦合的结果。在室温下,所有bis(PPI)衍生物在流体溶液中均表现出强烈的三重态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光致发光。研究了不同溶剂,取代基对菲并咪唑配体的影响以及复合物浓度对它们的发射行为的影响,并证明了它们的发射能可以得到系统地修饰。位于较长波长的弱带已分配给1 MLCT←S 0和3 MLCT←S 0铱配合物的转变。所述的应用3中的[(PPI)IR MLCT激发态2(PIC)]在有机发光装置的材料进行说明。版权所有©2014 John Wiley&Sons,Ltd
  • Excited Charge Transfer States in Donor–Acceptor Fluorescent Phenanthroimidazole Derivatives
    作者:J. Jayabharathi、V. Thanikachalam、R. Sathishkumar
    DOI:10.1007/s10895-013-1309-4
    日期:2014.3
    fluoro substituent as an electron acceptor fragment in the fluorescent charge transfer (CT) stat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the radiative charge recombination CT → S0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Mulliken–Murrell model of the CT complexes and the Marcus theory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ET). Solvatochromic effects on the spectral position and profile of the stationary fluorescence
    已经研究了包含氟取代基的菲咪唑衍生物的所选供体 (D) 受体 (A) 衍生物的溶剂依赖性电子结构,作为荧光电荷转移 (CT) 状态中的电子受体片段。辐射电荷复合的机理 CT → S 0根据 CT 复合物的 Mulliken-Murrell 模型和光致电子转移 (ET) 的 Marcus 理论进行讨论。对固定荧光光谱的光谱位置和轮廓的溶剂致变色效应清楚地表明在极性和非极性环境中研究的所有化合物的发射单线态的 CT 特征。CT 荧光分析得出与 Marcus 倒置区域中的电子转移相关的数量。荧光速率常数 ( k r ) 和相应跃迁偶极矩 ( M ) 的值及其溶剂极性依赖性表明发射1 CT 态和基态是辐射跃迁的控制因素。相对较大的M值表明在荧光状态下供体和受体亚基的非正交几何形状。结果表明,在可以忽略系统间跨越激发三重态的情况下,Marcus 理论可用于定量描述无辐射电荷复合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