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benzoyl-N2-<3-(4-fluorophenyl)-3-pyridin-2-ylpropyl>-N3-<3-(1H-imidazol-4-yl)propyl>guanidi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benzoyl-N2-<3-(4-fluorophenyl)-3-pyridin-2-ylpropyl>-N3-<3-(1H-imidazol-4-yl)propyl>guanidine
英文别名
N-[N-[3-(4-fluorophenyl)-3-pyridin-2-ylpropyl]-N'-[3-(1H-imidazol-5-yl)propyl]carbamimidoyl]benzamide
N<sup>1</sup>-benzoyl-N<sup>2</sup>-<3-(4-fluorophenyl)-3-pyridin-2-ylpropyl>-N<sup>3</sup>-<3-(1H-imidazol-4-yl)propyl>guanidi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8H29FN6O
mdl
——
分子量
484.576
InChiKey
BLHCOLYSOMHSJ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8
  • 重原子数:
    36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1
  • 拓扑面积:
    95.1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1-benzoyl-N2-<3-(4-fluorophenyl)-3-pyridin-2-ylpropyl>-N3-<3-(1H-imidazol-4-yl)propyl>guanidine盐酸 作用下, 反应 10.0h, 以92%的产率得到arpromidine trihydro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Arpromidine和相关的苯基(吡啶基烷基)胍(一种潜在的新型正性肌力药物)的合成及其体外药理作用。
    摘要:
    在嘧啶(1,N1- [3-(1H-咪唑-4-基)丙基] -N2- [2-[[(5-甲基-1H-咪唑-4-基)甲基]硫代中的西咪替丁部分的取代[乙基]胍]亲脂性更强的H2-非特异性苯丙胺样结构导致强效的H2激动剂,其在离体的自发跳动的豚鼠右心房中的组胺活性高达160倍。此外,该化合物被证明是中度H1拮抗剂。在以连接芳族环和胍基的三元碳链为特征的化合物中发现了最高的H2激动力。通过苯环的间位或对位的卤素取代基,使心房的活性提高了2-4倍。最高的H1拮抗效力位于对位卤代化合物中,pF代表两个受体模型中的最佳取代基。相应的胍52(ar啶,N1- [3-(4-氟苯基)-3-吡啶-2-基丙基] -N2- [3-(1H-咪唑-4-基)丙基]胍结合约100倍于组胺对H2受体的活性,在苯乙胺范围内具有H1拮抗力。通过与苯环上的卤素,例如3,4-F2、3,5-F2和3,4-Cl2(63-65)分解,可以进一步
    DOI:
    10.1021/jm00128a04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Arpromidine和相关的苯基(吡啶基烷基)胍(一种潜在的新型正性肌力药物)的合成及其体外药理作用。
    摘要:
    在嘧啶(1,N1- [3-(1H-咪唑-4-基)丙基] -N2- [2-[[(5-甲基-1H-咪唑-4-基)甲基]硫代中的西咪替丁部分的取代[乙基]胍]亲脂性更强的H2-非特异性苯丙胺样结构导致强效的H2激动剂,其在离体的自发跳动的豚鼠右心房中的组胺活性高达160倍。此外,该化合物被证明是中度H1拮抗剂。在以连接芳族环和胍基的三元碳链为特征的化合物中发现了最高的H2激动力。通过苯环的间位或对位的卤素取代基,使心房的活性提高了2-4倍。最高的H1拮抗效力位于对位卤代化合物中,pF代表两个受体模型中的最佳取代基。相应的胍52(ar啶,N1- [3-(4-氟苯基)-3-吡啶-2-基丙基] -N2- [3-(1H-咪唑-4-基)丙基]胍结合约100倍于组胺对H2受体的活性,在苯乙胺范围内具有H1拮抗力。通过与苯环上的卤素,例如3,4-F2、3,5-F2和3,4-Cl2(63-65)分解,可以进一步
    DOI:
    10.1021/jm00128a0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midazolyl alkyl guanidine derivatives,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申请人:Heumann Pharma GmbH & Co.
    公开号:US05021431A1
    公开(公告)日:1991-06-04
    New imidazolylalkyl-guanidine derivatives are described, which by virtue of their agonistic action on histamine-H.sub.2 receptors and in part also due to their additional H.sub.1 -antagonistic receptor activity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diseases, certain forms of hypertension and diseases of arterial occlusion. These imidazolylalkyl-guanidine derivatives correspond to the general formula I: ##STR1##
    描述了一种新的咪唑基烷基胍衍生物,由于其在组胺-H.sub.2受体上的激动作用以及部分原因于其额外的H.sub.1-拮抗受体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疾病、某些形式的高血压和动脉闭塞性疾病。这些咪唑基烷基胍衍生物对应于通用公式I:##STR1##
  • Imidazolylalkylguanidinderivat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diese Verbindungen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申请人:HEUMANN PHARMA GMBH & CO
    公开号:EP0199845A1
    公开(公告)日:1986-11-05
    Es werden neue Imidazolylalkylguanidinderivate beschrieben, die aufgrund ihrer agonistischen Wirkung auf Histamin-H2-Rezeptoren sowie zum Teil wegen ihrer zusätzlichen H1-antagonistischen Rezeptoraktivität bei Erkrankungen des Herzens, bei bestimmten Formen der Hypertonie sowie bei arteriellen Verschlußkrankheiten eingesetzt werden können. Es handelt sich um Imidazolylalkylguanidinderivate der allgemeinen Formel I:
    本文描述了新的咪唑烷基胍衍生物,由于其对组胺 H2 受体的激动作用,以及部分由于其额外的 H1 拮抗受体活性,这些衍生物可用于治疗心脏病、某些形式的高血压和动脉闭塞性疾病。 这些是通式 I 的咪唑烷基胍衍生物:
  • BUSCHAUER, ARMIN, J. MED. CHEM., 32,(1989) N, C. 1963-1970
    作者:BUSCHAUER, ARMIN
    DOI:——
    日期:——
  • US5021431A
    申请人:——
    公开号:US5021431A
    公开(公告)日:1991-06-04
  • US5026625A
    申请人:——
    公开号:US5026625A
    公开(公告)日:1991-06-25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