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oxo-2H-chromene-6-diazonium ; chloride | 92335-13-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oxo-2H-chromene-6-diazonium ; chloride
英文别名
2-Oxo-2H-chromen-6-diazonium; Chlorid;2-Oxochromene-6-diazonium;chloride
2-oxo-2<i>H</i>-chromene-6-diazonium ; chloride化学式
CAS
92335-13-2
化学式
C9H5N2O2*Cl
mdl
——
分子量
208.604
InChiKey
WAGAAMUAZAWTJL-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2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4.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oxo-2H-chromene-6-diazonium ; chloride 在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七种金属基双齿 NO 偶氮香豆素配合物:合成、理化性质、DFT 计算、药物相似性、体外抗菌筛选和分子对接分析
    摘要:
    在此,基于偶氮香豆素配体的新型 Cr(III)、Mn(II)、Fe(III)、Co(II)、Ni(II)、Cu(II) 和 Zn(II) 配合物,2-[(E)- (2-oxo-2H-chromen-6-yl)diazenyl]-1-phenylbutane-1,3-dione ( L ),通过元素分析、IR、质量、UV-Vis 光谱、磁化率、电导率合成和表征测量和热重分析(TG)。从红外光谱中可以看出,偶氮香豆素配体表现为中性双齿配体,通过偶氮氮和羰基氧与金属离子配位。通过热分析研究了水分子的数量和位置。配体的分子结构(L) 及其金属配合物使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对金属中心周围 H 2 O 和 Cl 部分的各种可能取向进行了理论上的优化,以找出最可靠的配位模式。此外,还评估了量子化学参数。体外 筛选配体及其复合物的生物活性对一系列致病细菌和真菌菌株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金属配合物具有高生物活性,对不同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
    DOI:
    10.1016/j.ica.2022.121043
  • 作为产物:
    描述:
    2H-1-苯并吡喃-2-酮,6-氨基-盐酸 、 sodium nitrit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2-oxo-2H-chromene-6-diazonium ;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七种金属基双齿 NO 偶氮香豆素配合物:合成、理化性质、DFT 计算、药物相似性、体外抗菌筛选和分子对接分析
    摘要:
    在此,基于偶氮香豆素配体的新型 Cr(III)、Mn(II)、Fe(III)、Co(II)、Ni(II)、Cu(II) 和 Zn(II) 配合物,2-[(E)- (2-oxo-2H-chromen-6-yl)diazenyl]-1-phenylbutane-1,3-dione ( L ),通过元素分析、IR、质量、UV-Vis 光谱、磁化率、电导率合成和表征测量和热重分析(TG)。从红外光谱中可以看出,偶氮香豆素配体表现为中性双齿配体,通过偶氮氮和羰基氧与金属离子配位。通过热分析研究了水分子的数量和位置。配体的分子结构(L) 及其金属配合物使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对金属中心周围 H 2 O 和 Cl 部分的各种可能取向进行了理论上的优化,以找出最可靠的配位模式。此外,还评估了量子化学参数。体外 筛选配体及其复合物的生物活性对一系列致病细菌和真菌菌株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金属配合物具有高生物活性,对不同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
    DOI:
    10.1016/j.ica.2022.1210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organ; Micklethwait,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04, vol. 85, p. 1233
    作者:Morgan、Micklethwait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