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536467-73-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536467-73-8
化学式
C20H29NO3
mdl
——
分子量
331.455
InChiKey
JIHLDKZIGVDII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06
  • 重原子数:
    24.0
  • 可旋转键数:
    10.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5
  • 拓扑面积:
    38.77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盐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02h, 以48%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功能选择性非竞争毒蕈碱拮抗剂的合成作为化学探针
    摘要:
    已知毒蕈碱受体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并且是几种人类疾病的药物靶标。在初步研究中,合成了新型毒蕈碱拮抗剂并将其用作化学探针,以获得毒蕈碱药效团的其他信息。这些配体的设计利用了目前的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正构和变构模型以及已知可实现毒蕈碱受体选择性的化学基序。这种方法导致发现了几个非竞争性毒蕈碱配体,这些配体在次级受体位点强烈结合。发现这些化合物是非竞争性拮抗剂,在功能测定中完全消除了卡巴胆碱的活化。这些化合物中的几种在M 1处强烈拮抗对咔巴酚的功能响应和M 4高于其余的受体亚型。
    DOI:
    10.1111/cbdd.13059
  • 作为产物:
    描述:
    1-(2-hydroxyethyl)pyridinium bromid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sodium carbonate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甲醇乙醚 为溶剂, 反应 0.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功能选择性非竞争毒蕈碱拮抗剂的合成作为化学探针
    摘要:
    已知毒蕈碱受体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并且是几种人类疾病的药物靶标。在初步研究中,合成了新型毒蕈碱拮抗剂并将其用作化学探针,以获得毒蕈碱药效团的其他信息。这些配体的设计利用了目前的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正构和变构模型以及已知可实现毒蕈碱受体选择性的化学基序。这种方法导致发现了几个非竞争性毒蕈碱配体,这些配体在次级受体位点强烈结合。发现这些化合物是非竞争性拮抗剂,在功能测定中完全消除了卡巴胆碱的活化。这些化合物中的几种在M 1处强烈拮抗对咔巴酚的功能响应和M 4高于其余的受体亚型。
    DOI:
    10.1111/cbdd.1305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itopic muscarinic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and uses thereof: a patent evaluation of US20160136145A1
    作者:Ulrike Holzgrabe、Michael Decker
    DOI:10.1080/13543776.2017.1272577
    日期:2017.2
    patent application describes a set of compounds based on the neurotransmitter acetylcholine applying the Schulman-model for M ligands comprising heterocyclic (often quaternary) amines and a benzene ring (often as benzoic acid esters) to act as bitopic ligands. The compounds claimed hold functional selectivity and are supposed to be therapeutically applied as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in asthma as well
    摘要介绍:双位 M 配体,即与 M 受体亚型的正位和别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的配体,作为毒蕈碱乙酰胆碱 (M) 配体的新型选择性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多种治疗应用。涵盖的领域:该专利申请描述了一组基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化合物,将 Schulman 模型应用于 M 配体,包括杂环(通常为季)胺和苯环(通常为苯甲酸酯)作为双位配体。所要求保护的化合物具有功能选择性,预计可作为神经肌肉阻滞剂用于哮喘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所选化合物的体外评估支持双位结合,并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功能选择性 - 尽管在结合研究中未观察到选择性。专家意见:要求保护的化合物的季胺结构将阻止渗透到 CNS 中,它们的酯结构将导致显着的代谢不稳定,这将阻碍许多适应症的治疗应用。此外,在当前文献中对双位和别构配体观察到的关于结合亲和力的高亲和力和亚型选择性对于专利中描述的化合物没有观察到。要求保护的化合物的季胺结构将阻止渗透到 CNS
  • Novel long-acting antagonists of muscarinic ACh receptors
    作者:Alena Randáková、Vladimír Rudajev、Vladimír Doležal、John Boulos、Jan Jakubík
    DOI:10.1111/bph.14187
    日期:2018.5
    investigated in CHO cells expressing individual subtypes of muscarinic receptors and compared with 4-butyloxy analogues. KEY RESULTS The 4-hexyloxy derivatives were found to bind muscarinic receptors with micromolar affinity and antagonized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to carbachol with a potency ranging from 30 nM at M1 to 4 μM at M3 receptors. Under washing conditions to reverse antagonism, the half-life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有效的长效毒蕈碱型ACh受体拮抗剂。合成了1- [2-(4-氧化苯甲酰氧基)乙基] -1,2,3,6-四氢吡啶-1-基的4-己氧基和4-丁氧基衍生物,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测试。在受体上具有长驻留时间的拮抗剂是治疗几种神经系统和精神科人类疾病的治疗靶标。它们的长效作用可减少每日剂量和不良反应。实验方法在表达毒蕈碱受体个别亚型的CHO细胞中研究了由4-己氧基氧基化合物介导的对激动剂卡巴胆碱的功能反应的结合和拮抗作用,并将其与4-丁氧基类似物进行了比较。关键结果发现4-己氧基衍生物以微摩尔亲和力结合毒蕈碱受体,并拮抗对卡巴胆碱的功能性反应,效力范围从M1受体的30 nM到M3受体的4μM。在逆转拮抗作用的洗涤条件下,其拮抗作用的半衰期在M2受体的1.7 h至M5受体的5 h。结论和意义发现4-己氧基衍生物是强效的长效M1拮抗剂。根据当前文献,M1-选择性拮抗剂可能对
  • [EN] BITOPIC MUSCARINIC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AND METHODS OF SYNTHESIS AND USE THEREOF<br/>[FR] AGONISTES ET ANTAGONISTES MUSCARINIQUES BITOPIQUES ET PROCÉDÉS DE SYNTHÈSE ET D'UTILISATION ASSOCIÉS
    申请人:BARRY UNIVERSITY INC
    公开号:WO2014014698A3
    公开(公告)日:2014-05-15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