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206795-6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206795-61-0
化学式
C44H20F8FeN4*F6Sb
mdl
——
分子量
1048.24
InChiKey
RMILYNIJVZMRMJ-OWEZAVLMSA-H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间氯过氧苯甲酸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17h, 生成 C44H20F8FeN4O(1-)
    参考文献:
    名称:
    追随大自然的足迹:模仿血红素酶的高价血红素-氧代介导的吲哚单氧化反应景观
    摘要:
    近年来,吲哚直接转化为羟吲哚的途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对于清楚了解人类的各种致病过程以及羟吲哚药效团的多能治疗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血红素酶在生物学中对这种转化负有最大的责任,并且被认为与化合物-I 活性氧化剂一起进行。这些血红素酶介导的吲哚单氧合途径是迅速出现的治疗靶点。但是,仍然缺乏清晰的机械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在合理设计高度特异性的吲哚单氧合合成方案方面具有前景,这些方案也具有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性。我们在此报告了合成化合物-I 和活化的化合物-II 物质的第一个例子,它们可以有效地单氧化各种具有不同电子和空间特性的吲哚阵列,从而以良好至优异的产率专门生产相应的 2-羟吲哚产物。严格的动力学、热力学和机理研究清楚地说明了在血红素氧化剂和吲哚底物之间发生的初始限速环氧化步骤,所得吲哚环氧化物中间体经历了由吲哚环上的 2,3-氢化物移位驱动的重排,最终产生2-羟吲哚。完全阐明这些合成
    DOI:
    10.1021/jacs.1c11068
  • 作为试剂:
    描述:
    色醇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25h, 以78%的产率得到3-(2-羟乙基)-1,3-二氢-2H-吲哚-2-酮
    参考文献:
    名称:
    追随大自然的足迹:模仿血红素酶的高价血红素-氧代介导的吲哚单氧化反应景观
    摘要:
    近年来,吲哚直接转化为羟吲哚的途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对于清楚了解人类的各种致病过程以及羟吲哚药效团的多能治疗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血红素酶在生物学中对这种转化负有最大的责任,并且被认为与化合物-I 活性氧化剂一起进行。这些血红素酶介导的吲哚单氧合途径是迅速出现的治疗靶点。但是,仍然缺乏清晰的机械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在合理设计高度特异性的吲哚单氧合合成方案方面具有前景,这些方案也具有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性。我们在此报告了合成化合物-I 和活化的化合物-II 物质的第一个例子,它们可以有效地单氧化各种具有不同电子和空间特性的吲哚阵列,从而以良好至优异的产率专门生产相应的 2-羟吲哚产物。严格的动力学、热力学和机理研究清楚地说明了在血红素氧化剂和吲哚底物之间发生的初始限速环氧化步骤,所得吲哚环氧化物中间体经历了由吲哚环上的 2,3-氢化物移位驱动的重排,最终产生2-羟吲哚。完全阐明这些合成
    DOI:
    10.1021/jacs.1c1106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ormation and Reactivity of New Isoporphyrin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yr-His Cross-Link Cofactor Biogenesis in Cytochrome <i>c</i> Oxidase
    作者:Melanie A. Ehudin、Laura Senft、Alicja Franke、Ivana Ivanović-Burmazović、Kenneth D. Karlin
    DOI:10.1021/jacs.9b01791
    日期:2019.7.10
    Cytochrome c oxidase (CcO) catalyzes the reduction of dioxygen to water utilizing a heterobinuclear active site comprised of a heme moiety and a mononuclear copper center coordinated to three histidine residues, one of which is covalently cross-linked to a tyrosine residue via a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 Though this tyrosine-histidine moiety has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importance, the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CcO) 利用异双核活性位点催化将分子氧还原为,该活性位点由一个血红素部分和一个与三个组酸残基配位的单核中心组成,其中一个通过后处理与酪氨酸残基共价交联。翻译修饰 (PTM)。尽管这种酪氨酸-组酸部分具有功能和结构重要性,但这种净氧化 CN 键偶联背后的途径仍然未知。使用与 Cmpd-I ((Por•+)FeIV=O) 等电子的 (III) 介孔取代的异卟啉生物的新途径首次被提议作为 Tyr-His 辅因子中的关键中间体生物发生。用叠氮化物化物和取代咪唑官能团制备了新合成的 (III) 中位取代异卟啉,通过将亲核试剂添加到通过将三氟乙酸添加到 F8Cmpd-I (F8 = (四 (2,6-二氟苯基) 卟啉酸盐)) 形成的 (III) ▲ 指示物质中。异卟啉生物在低温下通过 ESI-MS 和 UV-vis、2H-NMR 和 EPR 光谱进行表征。将
  • A Selective Stepwise Heme Oxygenase Model System: An Iron(IV)-Oxo Porphyrin π-Cation Radical Leads to a Verdoheme-Type Compound via an Isoporphyrin Intermediate
    作者:Isaac Garcia-Bosch、Savita K. Sharma、Kenneth D. Karlin
    DOI:10.1021/ja405739m
    日期:2013.11.6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the alpha-position of two heme-Fe-III tetraarylporphryinate complexes occurs when water(hydroxide) attacks their oxidized Cmpd I-type equivalents, high-valent Fe-IV=O pi-cation radical species ((P+center dot)Fe-IV=O). Stepwis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occurs, as detected by UV-vis spectroscopic monitoring or mass spectrometric interrogation, being iron(III) isoporphyrins, iron(III) benzoyl-biliverdins, and the final verdoheme-like products. Heme oxygenase (HO) enzymes could proceed through heterolytic cleavage of an iron(III)-hydroperoxo intermediate to form a transient Cmpd I-type species.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