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除草剂家族中,乙羧氟草醚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产品。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见效快、应用范围广、可混性强、性价比高等突出特点,主要应用于大豆和花生田,也可用于小麦、大麦、水稻、棉花、葡萄等作物,尤其对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乙羧氟草醚属于二苯醚类除草剂,是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药剂被植物吸收后,在光照条件下才发挥效力。该化合物与分子氧反应生成四吡咯化合物,进而积聚并发生作用。此过程使植物细胞膜完全消失,导致细胞内含物渗漏,产生物理性灼伤,影响其生长发育,最终导致死亡。
防治对象乙羧氟草醚主要用于茎叶处理防除已出苗的阔叶杂草。它能有效防治藜科、蓼科、苋菜、苍耳、龙葵、马齿苋、鸭跖草、大蓟等多种阔叶杂草,具有作用速度快、活性高、不影响后茬作物等特点。
低温期用药或用药量过大时,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特别是在作物幼苗弱小时施用,可能引起死苗。
使用范围乙羧氟草醚的应用范围广。因为它是触杀性药剂,喷到植物的某一叶片上不会传导到其它叶片上,更不会传导到根、花和果实上。同样,喷到土壤表层的触杀型除草剂也不会通过根系吸收被传导到叶、茎、花和果实上。
根据这一特点,乙羧氟草醚可以应用在任何作物上,用药前提是种植的作物尽可能少接触药剂。例如,在起垄种植的作物中,施药于垄间的杂草是个不错的选择;全田喷雾使用的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和小麦。水稻上防除阔叶杂草的药剂很多,并且对水稻更安全,所以乙羧氟草醚基本不在水稻上应用,在棉花和葡萄的应用需要定向喷雾。
亩用药量参考如下:20%乙羧氟草醚乳油,大豆田30-40毫升;花生田20-30毫升。其他作物也可参照此用量。
药物残留乙羧氟草醚具有低残留属性。在25℃、pH值为7的水中,其降解半衰期为144.4小时(即约6天),且随着温度升高而加速;而在土壤中只有11个小时的半衰期。因此,在国外没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的要求。
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乙羧氟草醚易于降解。如果地里阔叶杂草较多,理论上使用后一天就可以种植作物。
毒性乙羧氟草醚的毒性较低。大鼠急性口服致死中量(LD50)为1500毫克/公斤,兔急性经皮LD50为5000毫克/公斤。这意味着如果大鼠摄入150克折百原药或20%制剂750克,或者兔子接触500克折百原药经过皮肤吸收,才会导致死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剂量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乙羧氟草醚属于低毒的农药,并对鸟类和鱼类也是低毒的。但它对皮肤和眼睛有轻度刺激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防除大豆田中的大多数阔叶杂草,用量为300克/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