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1-trimethylsilyl-6-chloro-2-hexene | 112481-08-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1-trimethylsilyl-6-chloro-2-hexene
英文别名
[(E)-6-chlorohex-2-enyl]-trimethylsilane
(E)-1-trimethylsilyl-6-chloro-2-hexene化学式
CAS
112481-08-0
化学式
C9H19ClSi
mdl
——
分子量
190.788
InChiKey
DZRJSBRMEPMHIX-FNORWQN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95-105 °C(Press: 14 Torr)
  • 密度:
    0.875±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8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1-trimethylsilyl-6-chloro-2-hexene 在 lithium tetrachloropalladate sodium p-toluenesulfonamide 、 copper dichlorid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叔丁醇 为溶剂, 反应 19.5h, 生成 1-tosyl-2-vinylpyrrol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钯催化的甲硅烷基亲核取代的烯丙基硅烷环化。
    摘要:
    含有羟基或甲苯磺酰胺基的烯丙基硅烷经过钯(II)催化环化,得到四氢呋喃,哌啶和吡咯烷的衍生物。该催化反应通过烯丙基硅烷前体的甲硅烷基的烯丙基置换产生的(η3-烯丙基)钯中间体进行。对(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的内部亲核攻击以高的化学和区域选择性进行。苯醌和氯化铜(II)可用于再生钯(II)催化剂前体。机理研究表明,氯化铜(II)再氧化剂还激活(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向亲核进攻。对(η3-烯丙基)钯中间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高度依赖于氯化物配体和溶剂的浓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钯金属甲硅烷基化过程关键中间体的结构和反应活性,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硅键的裂解是通过氯离子与硅原子的配位而发生的。结果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
    DOI:
    10.1002/1521-3765(20011001)7:19<4097::aid-chem4097>3.0.co;2-8
  • 作为产物:
    描述:
    (E)-6-Trimethylsilyl-4-hexenal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N-氯代丁二酰亚胺 、 cerium(III) chloride 、 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E)-1-trimethylsilyl-6-chloro-2-hex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钯催化的甲硅烷基亲核取代的烯丙基硅烷环化。
    摘要:
    含有羟基或甲苯磺酰胺基的烯丙基硅烷经过钯(II)催化环化,得到四氢呋喃,哌啶和吡咯烷的衍生物。该催化反应通过烯丙基硅烷前体的甲硅烷基的烯丙基置换产生的(η3-烯丙基)钯中间体进行。对(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的内部亲核攻击以高的化学和区域选择性进行。苯醌和氯化铜(II)可用于再生钯(II)催化剂前体。机理研究表明,氯化铜(II)再氧化剂还激活(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向亲核进攻。对(η3-烯丙基)钯中间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高度依赖于氯化物配体和溶剂的浓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钯金属甲硅烷基化过程关键中间体的结构和反应活性,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硅键的裂解是通过氯离子与硅原子的配位而发生的。结果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
    DOI:
    10.1002/1521-3765(20011001)7:19<4097::aid-chem4097>3.0.co;2-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ovel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E)- and (Z)-allylsilanes via organoboranes
    作者:Narayan G. Bhat、Wendy C. Lai、Matthew B. Carroll
    DOI:10.1016/j.tetlet.2007.04.052
    日期:2007.6
    A simple, novel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both (E)- and (Z)-allylsilanes via organoboranes is developed. (E)-1-Alkenylboronate esters easily prepar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terminal alkynes via hydroboration with dibromoborane-methyl sulfide complex followed by treatment with 1,3-propane diol readily react with trimethylsilylmethyllithium at −78 °C in methanol followed by reaction with iodine
    通过有机硼烷开发了一种简单,新颖的非对映选择性合成(E)-和(Z)-烯丙基硅烷的方法。(E)-1-烯基硼酸酯很容易从相应的末端炔烃经二溴硼烷-甲基硫醚络合物加氢硼化制得,然后用1,3-丙二醇处理,很容易在-78°C下与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在甲醇中反应,然后与碘反应。甲醇以高收率(72–80%)和高立体化学纯度(CMR光谱数据证明为98%)生产相应的(Z)-烯丙基硅烷。同样,(Z)-1-烯基硼酸酯在甲醇中于-78°C与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反应,然后在甲醇中用碘处理,以适度收率(57-65%)以高立体化学纯度(大于98%生成)生成相应的(E)-烯丙基硅烷通过CMR光谱数据显示)。
  • Chelation control in the intramolecular addition of allylsilanes to carbonyl electrophiles
    作者:Gary A. Molander、Steven W. Andrews
    DOI:10.1016/s0040-4020(01)86642-4
    日期:1988.1
  • WANG KUNG K.; DHUMRONGVARAPORN SUJITRA, TETRAHEDRON LETT., 28,(1987) N 10, 1007-1010
    作者:WANG KUNG K.、 DHUMRONGVARAPORN SUJITRA
    DOI:——
    日期:——
  • MOLANDER, GARY A.;ANDREWS, STEVEN W., TETRAHEDRON, 44,(1988) N 13, C. 3869-3888
    作者:MOLANDER, GARY A.、ANDREWS, STEVEN W.
    DOI:——
    日期:——
  • Palladium-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Allylsilanes with Nucleophilic Displacement of the Silyl Group
    作者:István Macsári、Kálmán J. Szabó
    DOI:10.1002/1521-3765(20011001)7:19<4097::aid-chem4097>3.0.co;2-8
    日期:2001.10.1
    Allylsilanes containing hydroxy or tosylamide groups undergo palladium(II)catalyzed cyclization to afford derivatives of tetrahydrofuran, piperidine, and pyrrolidine. This catalytic reaction proceeds through an (eta3-allyl)palladium intermediate that is generated by allylic displacement of the silyl group of the allylsilane precursors. The internal nucleophilic attack on the (eta3-allyl)palladium intermediates
    含有羟基或甲苯磺酰胺基的烯丙基硅烷经过钯(II)催化环化,得到四氢呋喃,哌啶和吡咯烷的衍生物。该催化反应通过烯丙基硅烷前体的甲硅烷基的烯丙基置换产生的(η3-烯丙基)钯中间体进行。对(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的内部亲核攻击以高的化学和区域选择性进行。苯醌和氯化铜(II)可用于再生钯(II)催化剂前体。机理研究表明,氯化铜(II)再氧化剂还激活(eta3-烯丙基)钯中间体向亲核进攻。对(η3-烯丙基)钯中间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高度依赖于氯化物配体和溶剂的浓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钯金属甲硅烷基化过程关键中间体的结构和反应活性,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硅键的裂解是通过氯离子与硅原子的配位而发生的。结果表明,亲电钯(II)催化剂前体与烯丙基硅烷的配位导致相对较弱的β-硅效应。DFT研究还表明,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