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icosyl-4-methylpyridinium bromide | 174543-49-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icosyl-4-methylpyridinium bromide
英文别名
1-Icosyl-4-methylpyridin-1-ium;bromide
1-icosyl-4-methylpyridinium bromide化学式
CAS
174543-49-8
化学式
Br*C26H48N
mdl
——
分子量
454.578
InChiKey
IEOYUDPXLBTELI-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33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19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1
  • 拓扑面积:
    3.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icosyl-4-methylpyridinium bromide苯甲醛哌啶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8.0h, 生成 (E)-1-icosyl-4-styrylpyridin-1-ium bro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mesophase behaviour of ionic liquid crystals
    摘要:
    合成并表征了具有羟基、甲氧基和氢的4′-取代基以及长的非分支烷基链(n = 14、16、18、20、22)的N-烷基吡啶鎓衍生物1–3和N-烷基斯替巴唑鎓卤化物4–6,采用了偏振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测量。化合物在加热至其熔点以上时表现出液晶SmA相。吡啶环3位和4位的苯基取代导致其清晰温度相较于4-甲基取代的N-烷基吡啶盐大幅降低。通过将吡啶环延伸至4′-取代的斯替巴唑鎓单元,新化合物4–6的清晰点大幅增加,达到≥200 °C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化合物开始部分分解。烷基链的长度和对离子的类型对中间相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烷基链长度n的延长增加了液晶相的温度范围。对离子按照Cl− > Br− > I− > BPh4−的顺序增加了SmA相的稳定性。当引入CH3–C6H5SO3−作为阴离子时,无法观察到液晶相。UV/Vis测量表明吡啶鎓阳离子和碘离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复合物。与N-烷基-3和-4取代的吡啶衍生物1–3相比,N-烷基-4′-取代的斯替巴唑鎓卤化物4–6在液晶行为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额外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斯替巴唑化合物之间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来解释。
    DOI:
    10.1039/b705519f
  • 作为产物:
    描述:
    4-甲基吡啶溴代二十烷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0.0h, 生成 1-icosyl-4-methylpyridinium bro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mesophase behaviour of ionic liquid crystals
    摘要:
    合成并表征了具有羟基、甲氧基和氢的4′-取代基以及长的非分支烷基链(n = 14、16、18、20、22)的N-烷基吡啶鎓衍生物1–3和N-烷基斯替巴唑鎓卤化物4–6,采用了偏振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测量。化合物在加热至其熔点以上时表现出液晶SmA相。吡啶环3位和4位的苯基取代导致其清晰温度相较于4-甲基取代的N-烷基吡啶盐大幅降低。通过将吡啶环延伸至4′-取代的斯替巴唑鎓单元,新化合物4–6的清晰点大幅增加,达到≥200 °C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化合物开始部分分解。烷基链的长度和对离子的类型对中间相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烷基链长度n的延长增加了液晶相的温度范围。对离子按照Cl− > Br− > I− > BPh4−的顺序增加了SmA相的稳定性。当引入CH3–C6H5SO3−作为阴离子时,无法观察到液晶相。UV/Vis测量表明吡啶鎓阳离子和碘离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复合物。与N-烷基-3和-4取代的吡啶衍生物1–3相比,N-烷基-4′-取代的斯替巴唑鎓卤化物4–6在液晶行为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额外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斯替巴唑化合物之间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来解释。
    DOI:
    10.1039/b705519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tyrylpyridinium compounds against <i>Candida albicans</i>
    作者:Simona Vaitkienė、Neringa Kuliešienė、Sandra Sakalauskaitė、Laura Bekere、Laura Krasnova、Brigita Vigante、Gunars Duburs、Rimantas Daugelavičius
    DOI:10.1111/cbdd.13777
    日期:2021.2
    γ‐picoline with appropriate alkyl bromide and further condensation with substituted benzaldehyde. Compounds with long N‐alkyl chains (C18H37–C20H41) had no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the cells of all tested C. albicans strains. Other styrylpyridinium compounds were able to inhibit yeast growth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0.06–16 μg/ml. At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s, the compound with the CN‐ group was least
    为了评估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的抗真菌活性,我们合成了一组 13 种新的和较早描述的苯乙烯吡啶鎓化合物(N-烷基苯乙烯吡啶鎓盐与化物或甲苯磺酸盐),以评估与氟康唑可能的协同作用,并评估对哺乳动物的细胞毒性。细胞。所有化合物都是根据众所周知的两步程序合成的,包括用适当的烷基对 γ-甲基吡啶进行烷基化,然后与取代的苯甲醛进一步缩合。具有长N-烷基链( C 18 H 37 –C 20 H 41 ) 的化合物对所有测试的细胞均无抗真菌活性白色念珠菌菌株。其他苯乙烯吡啶化合物能够在 0.06–16 μg/ml 的浓度下抑制酵母生长。在杀真菌浓度下,带有 CN- 基团的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最小,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最有效,对白色念珠菌的呼吸作用仅有轻微抑制。具有 4'-二乙基的化合物表现出最强的杀菌特性,并有效地阻断了白色念珠菌细胞的呼吸作用。然而,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也很高。总而言之,我们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2,2'',6,6''-四甲氧基-4,4''-双(二苯基膦基)-3,3''-联吡啶(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N'-亚硝基尼古丁 (R)-DRF053二盐酸盐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S)-(-)-[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双(乙腈)铁(II)六氟锑酸盐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1'R,2'S)-尼古丁1,1'-Di-N-氧化物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氯苯那敏-D6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韦德伊斯试剂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布索坦杂质66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雷索替丁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扎那韦中间体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镉,二碘四(4-甲基吡啶)- 锌,二溴二[4-吡啶羧硫代酸(2-吡啶基亚甲基)酰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