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ing our work toward a system mimicking the electron-transfer steps from manganese to P(680)(+) in photosystem II (PS II), we report a series of ruthenium(II)-manganese(II) complexes that display 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from manganese(II) to photooxidized ruthenium(III). The electron-transfer rate constant (k(ET)) values span a large range, 1 x 10(5)-2 x 10(7) s(-1), and we have investigated
继续我们的工作,以模拟光电子系统II(PS II)中从
锰到P(680)(+)的电子转移步骤,我们报告了一系列显示分子内电子转移的
钌(II)-
锰(II)配合物从
锰(II)到光
氧化钌(III)。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ET))值跨很大的范围,即1 x 10(5)-2 x 10(7)s(-1),我们研究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不同因素。实验确定的
重组能(λ= 1.5-2.0 eV)大于极性溶剂中类似尺寸的络合物中溶剂
重组的预期能量(通常约为1.0 eV)。该结果表明内部
重组能量相对较大,因此,在中等驱动力下,
锰配合物不是快速的供体。
锰配体的类型和两种
金属之间的连接都显示出对电子传输速率非常重要。相反,我们表明,在这一系列配合物中,
锰(II)对
钌(II)部分的激发态的猝灭主要取决于
金属之间的距离。但是,通过合成修饰敏化剂,使最低的
金属-
配体电荷转移态位于非桥联
钌(II)
配体上,我们可以将一个配合物中的猝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