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bis(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 1269767-24-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bis(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英文别名
2,5-di(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4-[5-(4-Cyanophenyl)-2,3-dihydrothieno[3,4-b][1,4]dioxin-7-yl]benzonitrile
2,5-bis(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化学式
CAS
1269767-24-9
化学式
C20H12N2O2S
mdl
——
分子量
344.393
InChiKey
LFBAVPWDWWUFQ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94.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5-bis(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盐酸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甲醇 为溶剂, 反应 77.0h, 生成 2,5-bis[4-(1,4,5,6-tetrahydropyrimidin-2-yl)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dihydro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3,4-乙撑二氧噻吩连接的新型芳族二am的合成,DNA / RNA亲和力和抗肿瘤活性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2,5-双((基苯基)-3,4-亚乙基二氧噻吩(5 – 10和15)。化合物5 – 10作为主要的结合位点与DNA小沟结合,并强烈稳定ct-DNA的双螺旋。出乎意料的是,相同的化合物还可以使ds-RNA热稳定,从而使它们中的大多数沿着RNA双螺旋形成堆积的二聚体。唯一的例外是化合物15,由于其结构特点,它与DNA或RNA没有相互作用。化合物5 – 10具有中等至强的细胞毒性作用(GI 50 = 1.5–9.0μM),由七个肿瘤细胞系组成。由于二咪唑啉衍生物9对所有受试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具有最高的抑制潜力,因此通过测试其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周期的能力,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在30分钟的孵育时间内,化合物9(5μM)已成功内化到细胞质中,随后在90分钟的孵育中进行了核定位。在等毒性(50μM)浓度下的细胞周期分析显示,HeLa细胞在G2 / M期明显停滞,表明所研究的化合物与细
    DOI:
    10.1016/j.ejmech.2010.12.010
  • 作为产物:
    描述:
    3,4-乙烯二氧噻吩 在 (1,5-cyclooctadiene)(methoxy)iridium(I) dimer 、 3,4,7,8-四甲基-1,10-菲罗啉norbornene 、 cesium fluoride 、 copper(ll) bromide2-二苯基磷-2'-(N,N-二甲氨基)联苯 作用下, 以 异丙醚 为溶剂, 反应 46.0h, 生成 2,5-bis(4-cyanophenyl)-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II)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联芳基和三芳基的芳基(三乙基)硅烷
    摘要:
    发现在催化量的CuBr 2和Ph-Davephos以及氟化铯作为化学计量的碱存在下,芳基(三乙基)硅烷与碘代芳烃发生交叉偶联。由于硅试剂可通过芳族底物的催化CH甲硅烷基化而容易获得,因此净转化可通过三乙基甲硅烷基化将芳族烃与碘代芳烃偶联。
    DOI:
    10.1002/anie.20160866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ixed-Ligand Approach to Palladium-Catalyzed Direct Arylation of Heteroarenes with Aryl Chlorides: Controlling Reactivity of Catalytic Intermediates via Dynamic Ligand Exchange
    作者:Masayuki Wakioka、Keisuke Hatakeyama、Shunta Sakai、Takehito Seki、Ken-ichi Tada、Yoshiyuki Mizuhata、Takumi Nakazato、Shinichi Koguchi、Yuga Shibuya、Yooichiroh Maruyama、Masatsugu Ayabe
    DOI:10.1021/acs.organomet.3c00409
    日期:2023.12.25
    catalyst facilitates direct arylation with readily available but less reactive aryl chloride, yielding the coupling products in high yield (up to >99%). Moreover, the catalyst enables sequential reactions that leverage the differential reactivity between C–Cl and C–Br bonds, producing π-extended small molecules in a one-pot synthesis. The catalyst also proves effective in direct arylation polymerization
    使用过渡属配合物的均相催化通常采用单一支持配体,这可能不足以满足催化循环不同步骤的不同要求。为了解决这一不足,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种混合配体方法,该方法涉及两种不同配体属的顺序相互作用,从而在同一催化循环内促进各种产物形成步骤。在此,我们介绍了这种混合配体方法在催化的杂芳烃与芳基卤的直接芳基化中的成功应用。这一成功的关键是使用 XPhos 和 P(2-MeOC 6 H 4 ) 3 ( L1 ) 作为支持配体。这种混合配体催化剂有助于与容易获得但反应性较低的芳基进行直接芳基化,从而以高收率(高达 >99%)产生偶联产物。此外,该催化剂能够利用 C-Cl 和 C-Br 键之间的差异反应性进行连续反应,在一锅合成中产生 π 延伸的小分子。该催化剂还被证明可以有效地与二芳烃进行直接芳基化聚合(DArP),产生具有良好控制结构和高分子量(M n高达 191000)的 π 共轭聚合物。我们对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