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7,7,16,16-tetramethyl-5,9,14,18-tetrahydrodibenzo[b,i][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ine-6,8,15,17(7H,16H)-tetrao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7,7,16,16-tetramethyl-5,9,14,18-tetrahydrodibenzo[b,i][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ine-6,8,15,17(7H,16H)-tetraone
英文别名
4,4,15,15-Tetramethyl-2,6,13,17-tetrazatricyclo[16.4.0.07,12]docosa-1(22),7,9,11,18,20-hexaene-3,5,14,16-tetrone;4,4,15,15-tetramethyl-2,6,13,17-tetrazatricyclo[16.4.0.07,12]docosa-1(22),7,9,11,18,20-hexaene-3,5,14,16-tetrone
7,7,16,16-tetramethyl-5,9,14,18-tetrahydrodibenzo[b,i][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ine-6,8,15,17(7H,16H)-tetrao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2H24N4O4
mdl
——
分子量
408.457
InChiKey
ZGROOMXZNHPSP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7
  • 拓扑面积:
    116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7,7,16,16-tetramethyl-5,9,14,18-tetrahydrodibenzo[b,i][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ine-6,8,15,17(7H,16H)-tetraone 、 copper dichloride 在 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5h, 以84.26%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将式(Ⅱ)所示化合物与羧基活化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B;(2)将步骤(1)中的混合溶液A与混合溶液B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产物与强酸溶液进行混合,得到式(Ⅲ)所示四酰胺基大环配体。该合成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合成方法更加绿色低毒,合成路线更加简单、合成条件易于控制,合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其与过渡金属可进一步螯合得到氧化催化剂,用于对造纸、印染、制药、有机化工等工业废水处理,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
    公开号:
    CN111393383A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将式(Ⅱ)所示化合物与羧基活化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B;(2)将步骤(1)中的混合溶液A与混合溶液B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产物与强酸溶液进行混合,得到式(Ⅲ)所示四酰胺基大环配体。该合成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合成方法更加绿色低毒,合成路线更加简单、合成条件易于控制,合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其与过渡金属可进一步螯合得到氧化催化剂,用于对造纸、印染、制药、有机化工等工业废水处理,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
    公开号:
    CN111393383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dox Metal–Ligand Cooperativity Enables Robust and Efficient Water Oxidation Catalysis at Neutral pH with Macrocyclic Copper Complexes
    作者:Pablo Garrido-Barros、Dooshaye Moonshiram、Marcos Gil-Sepulcre、Primavera Pelosin、Carolina Gimbert-Suriñach、Jordi Benet-Buchholz、Antoni Llobet
    DOI:10.1021/jacs.0c06515
    日期:2020.10.14
    this context, a multi-redox active macrocyclic ligand with extended π-delocalization and strong metal-ligand bonds proved to be essential. The combined properties of the ligand and the metal finally translates in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leading to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robust molecular complexes for water oxidation at neutral pH with a kobs of 140 s-1 at an overpotential
    水氧化催化是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不仅可以了解自然光合作用,还可以设计用于人工光合作用的实用装置。使用后第一排过渡金属 (TM) 配合物为设计活性且廉价的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中配体可以对其电子和结构特征进行精确控制。然而,难以获得它们的高氧化态,以及它们的金属-配体键的一般不稳定特性对其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挑战,这些挑战仍然需要克服。在此,我们探索了使用具有扩展 π 系统的四酰胺大环配体 (TAML) 及其相应的铜配合物作为水氧化催化剂。它们通过实验和计算技术的表征证明在适应水氧化所需的氧化当量方面具有特殊的金属-配体协同作用。这包括电荷离域,因为在狭窄的能量范围内容易获得不同的电子态,对应于以金属为中心或以配体为中心的氧化,我们认为这是稳定累积氧化电荷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扩展的 π 离域和强金属配体键的多氧化还原活性大环配体被证明是必不可少的。配体和金属的综合性能最终转化为催化性能的显着改善,导致在中性
  • 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公开号:CN11139338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酰胺基大环配体及其金属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将式(Ⅱ)所示化合物与羧基活化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B;(2)将步骤(1)中的混合溶液A与混合溶液B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产物与强酸溶液进行混合,得到式(Ⅲ)所示四酰胺基大环配体。该合成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合成方法更加绿色低毒,合成路线更加简单、合成条件易于控制,合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其与过渡金属可进一步螯合得到氧化催化剂,用于对造纸、印染、制药、有机化工等工业废水处理,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9-二(2-苯乙基)蒽并[2,1,9-DEF:6,5,10-D’E’F’]二异喹啉-1,3,8,10(2H,9H)-四酮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氯-6-羟基苯基)硼酸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α,1'R,4β)-4-甲氧基-5''-甲基-6'-[5-(1-丙炔基-1)-3-吡啶基]双螺[环己烷-1,2'-[2H]indene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R,1′R,2S,2′S)-2,2′-二叔丁基-2,3,2′,3′-四氢-1H,1′H-(1,1′)二异磷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