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3-dibromo-4,5-dimeth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thioa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3-dibromo-4,5-dimeth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thioamide
英文别名
[(2,3-Dibromo-4,5-dimeth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thiourea
2-(2,3-dibromo-4,5-dimeth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thioa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0H11Br2N3O2S
mdl
——
分子量
397.09
InChiKey
AEEVFFOEEWVLG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
  • 拓扑面积:
    101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hloro(1-phenylpyrazole)iridium(III) dimer 、 2-(2,3-dibromo-4,5-dimeth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thioamid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73 %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聚(ADP-核糖)聚合酶1抑制剂Ru(II)/Ir(III)配合物的多模式抗癌机制研究
    摘要:
    一系列新型钌 (II) 和铱 (III) 配合物(Ru1 – Ru3和Ir1 – Ir3),具有不同的辅助配体和 PARP-1 抑制螯合配体 2-(2,3-二溴-4,5-二甲氧基亚苄基)设计并制备了)肼-1-硫代甲酰胺( L1 )。通过 NMR 和 ESI-MS 技术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其中,Ir1和Ir2的晶体和分子结构也通过X射线晶体学确定。这些复合物保留了L1的 PARP-1 酶抑制作用,并对测试的癌细胞系显示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发现钌(II)络合物Ru1-Ru3比铱(III)络合物Ir1-Ir3更具细胞毒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最活跃的复合物Ru3通过多种模式诱导MCF-7细胞凋亡,包括诱导DNA损伤、抑制DNA损伤修复、扰乱细胞周期分布、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DOI:
    10.1021/acs.jmedchem.3c01156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聚(ADP-核糖)聚合酶1抑制剂Ru(II)/Ir(III)配合物的多模式抗癌机制研究
    摘要:
    一系列新型钌 (II) 和铱 (III) 配合物(Ru1 – Ru3和Ir1 – Ir3),具有不同的辅助配体和 PARP-1 抑制螯合配体 2-(2,3-二溴-4,5-二甲氧基亚苄基)设计并制备了)肼-1-硫代甲酰胺( L1 )。通过 NMR 和 ESI-MS 技术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其中,Ir1和Ir2的晶体和分子结构也通过X射线晶体学确定。这些复合物保留了L1的 PARP-1 酶抑制作用,并对测试的癌细胞系显示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发现钌(II)络合物Ru1-Ru3比铱(III)络合物Ir1-Ir3更具细胞毒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最活跃的复合物Ru3通过多种模式诱导MCF-7细胞凋亡,包括诱导DNA损伤、抑制DNA损伤修复、扰乱细胞周期分布、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DOI:
    10.1021/acs.jmedchem.3c0115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scovery of Novel Bromophenol–Thiosemicarbazone Hybrids as Potent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1 (PARP-1) for Use in Cancer
    作者:Chuanlong Guo、Lijun Wang、Xiuxue Li、Shuaiyu Wang、Xuemin Yu、Kuo Xu、Yue Zhao、Jiao Luo、Xiangqian Li、Bo Jiang、Dayong Shi
    DOI:10.1021/acs.jmedchem.8b01946
    日期:2019.3.28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1 (PARP-1) is a new potential target for 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 A series of bromophenol-thiosemicarbazone hybrids as PARP-1 inhibitor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Among them, the most promising compound, 11, showed excellent selective PARP-1 inhibitory activity (IC50 = 29.5 nM) over PARP-2 (IC50 > 1000 nM) and potent anticancer
    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是抗癌药物发现的新潜在目标。设计,合成并评估了一系列作为PARP-1抑制剂-代半碳杂zone杂化物的抗肿瘤活性。其中,最有前途的化合物11对PARP-2(IC50> 1000 nM)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PARP-1抑制活性(IC50 = 29.5 nM),并对SK-OV-3,Bel-7402和在体内SK-OV-3细胞异种移植模型中,HepG2癌细胞系(IC50 = 2.39、5.45和4.60μM)以及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11通过多种抗癌机制发挥了抗肿瘤作用,包括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DNA双链断裂的细胞蓄积,DNA修复改变,抑制H2O2触发的PARylation,通过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而产生的抗增殖作用以及自噬。另外,化合物11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良好的安全性。这些观察表明,化合物11可以用作发现新的抗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 一类新型溴酚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 药物与用途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公开号:CN106748939B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本发明涉及一类硫脲类化合物I‑IV的制备及该类化合物的组合及应用,本发明还涉及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式如下:结构通式中的R1、R2、R3、R4、R5和R6为H,Br,OH,OCH3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合物I中R1和R2为Br,R3和R4为OCH3,R5和R6为H;化合物II中R1、R2和R5为Br,R3和R4为OCH3,R6为H;化合物III中R1和R2为Br,R3和R4为OH,R5为H,R6为苯基;化合物IV中R1和R2为Br,R3和R4为OH,R5和R6为H;本发明还涉及含有至少一种上述化合物或其与生理上可接受的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的盐;本发明还涉及含有至少一种该结构式化合物或其盐的上式化合物给药剂型,其剂型为片剂、胶囊、输注用溶液、栓剂、贴剂、粉剂、混悬剂等。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