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球茎、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它为淡黄色针状晶体,略有臭气且味道极苦,熔点为157℃,可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秋水仙素具有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和抗肿瘤作用。成人致死量约为6mg~7mg,小鼠经口LD₅₀值为66.6mg/kg,腹腔注射LD₅₀值为3.5mg/kg,大鼠皮下注射LD₅₀值为4mg/kg。
秋水仙素在体内可被氧化成剧毒的氧化二秋水仙素,从而抑制呼吸中枢。过量摄入秋水仙素或秋水仙碱可引起严重胃肠及肾脏刺激症状,表现为咽喉烧灼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可能带血,大便呈米汤样,类似急性砷中毒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血尿、尿闭等症状。严重的中毒可能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救治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吞服秋水仙素或秋水仙碱中毒者应避免使用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以免在体内生成大量毒性更强的氧化二秋水仙素。
本品早期用于治疗急性痛风,并发现其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因此医疗上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乳腺癌、宫颈癌、食道癌、皮肤癌和慢性骨髓白血病等。但由于秋水仙碱具有较大毒性,为了降低毒性和提高疗效,对秋水仙碱结构进行了改造,如秋水仙胺(TMCA,I)和秋水仙甲胺(Demecolcine Ⅱ),这些化合物均已应用于临床。
秋水仙碱中毒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口服或注射后3天至6天(有时更长)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尿血、尿闭、手足麻木、四肢酸痛、肌肉痉挛、脱发、瞳孔散大、抽搐、中枢神经麻痹和呼吸抑制死亡。此外,还可能出现局部反应,如注射给药时药液溢出血管外可导致组织坏死。
秋水仙碱属于有毒物质,毒性分级为剧毒。急性毒性测试显示,肌肉-小鼠LD₅₀值为3.721毫克/公斤。该物质可燃,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有毒氮氧化物气体;储运时应保持低温、通风干燥,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灭火剂包括水、二氧化碳、干粉和砂土。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3-去甲基秋水仙碱 | 3-demethylcolchicine | 7336-33-6 | C21H23NO6 | 385.417 |
—— | 2,3-O-didemethylcolchicine | 57866-21-4 | C20H21NO6 | 371.3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thiocornigerine | 101246-61-1 | C21H21NO5S | 399.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