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英文别名
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0H12Cl2N2O2S
mdl
——
分子量
295.189
InChiKey
NNTWYHBONWWIB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57.8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苯基-4-喹啉羧酸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在 O-(1H-benzotriazol-1-yl)-N,N,N',N'-tetramethylur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 盐酸-N-乙基-Nˊ-(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66%的产率得到(4-((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1-yl)(2-phenylquinolin-4-yl)metha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喹啉甲酰胺核心部分的化合物抑制恶性疟原虫 falcipain-2:设计、合成和抗疟功效研究
    摘要:
    以 Falcipain-2 (FP2) 为靶点开发抗疟药是抗疟药发现和开发中一个很有前景的既定概念。FP2 是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木瓜蛋白酶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成员,在血红蛋白降解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喹啉甲酰胺类化合物并评估了其抗疟活性。我们将分子杂交策略与计算机药物设计相结合,以开发 FP2 抑制剂。发现Qs17、Qs18、Qs20和Qs21抑制 FP2 的体外结果在低微摩尔范围内,IC 50分别为 4.78、7.37、2.14 和 2.64 µM。在 25 种合成化合物中,四种化合物显示出显着的抗疟活性。这些化合物还比已建立的 FP2 抑制剂 E-64 更好地描述了形态学和食物液泡异常。总的来说,这些芳香族取代的喹啉甲酰胺可以作为开发新型抗疟药的有希望的先导。
    DOI:
    10.1016/j.bioorg.2020.104514
  • 作为产物:
    描述:
    哌嗪2,4-二氯苯磺酰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71%的产率得到1-((2,4-dichloro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黄酮的磺酰基哌嗪类作为抗氧化剂和细胞毒剂
    摘要:
    合成了基于白杨素的磺酰基哌嗪 7a-k,并研究了它们的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选定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作用。使用针对 Madin-Darby 犬肾细胞的 SRB 测定证实了新化合物对非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哌嗪与不同取代苯磺酰氯在三乙胺提供的磺酰哌嗪 (3a-k) 中反应,然后与 7-(4-溴丁氧基)-5-羟基-2-苯基-4H-色胺-4-酮 (6 ) 制备白杨素与 1,4-二溴丁烷反应得到最终衍生物 7a-k。结果表明,白杨素-磺酰基哌嗪比以前研究的白杨素-哌嗪前体具有更好的抗氧化和抗癌功效。例如,化合物 7h、7j 和 7k 与 4-OCF3、4-OCH3、和 2,4-diOCH3 基团对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 和 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 自由基
    DOI:
    10.1002/ardp.20190005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phenyl triazine hybrids inhibit α-synuclein fibrillogenesis: Design, synthesis and in vitro efficacy studies
    作者:Mudasir Maqbool、Joshna Gadhavi、Pravin Hivare、Sharad Gupta、Nasimul Hoda
    DOI:10.1016/j.ejmech.2020.112705
    日期:2020.12
    hypothes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therefore, its inhibition and disaggregation is an optimistic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D. Here, we report design, synthesis and in-vitro efficacy studies of a series of diphenyl triazine hybrids as potential inhibitors of α-syn fibrillogenesis. From the docking studies, we concluded that compounds A1, A2, A4, A8 and A9 display promising binding affinity with the
    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聚集是帕森氏病(PD)的主要假设之一,因此,其抑制和分解是治疗PD的一种乐观方法。在这里,我们报告一系列二苯基三嗪杂种作为α-syn原纤维形成的潜在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体外功效研究。从对接研究中,我们得出结论,化合物A1,A2,A4,A8和A9与具有-6.0,-7.0,-6.3,-6.6和-6.7 Kcal结合能的α-syn必需残基显示出有希望的结合亲和力。 / mol。使用多步有机合成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化合物A1,A2,A4,A8和A9黄素-T分析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到α-syn原纤维形成明显减少。另外,这些化合物A1,A2,A4,A8和A9也被证明是预聚集形式的α-syn的良好分解剂。除A2外,大多数化合物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和人腺癌肺泡基底上皮细胞(A549)均无细胞毒性。总体而言,可以进一步研究基于二苯三嗪的化合物治疗突触核蛋白病和主要观察到α-syn的路易体痴呆。
  •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quinolinedione-linked sulfonylpiperazine derivatives as NQO1-directed antitumor agents
    作者:Kerong Guo、Jian Li、Yingdong Jia、Xiaojuan Yang、Xiqing Yan、Liqiang Wu
    DOI:10.1016/j.bioorg.2023.106385
    日期:2023.3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