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tert-butyl-phenylcarbamoyl)-1-methylethyl]-carbamic acid benzyl ester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tert-butyl-phenylcarbamoyl)-1-methylethyl]-carbamic acid benzyl ester
英文别名
tert-butyl N-[1-(4-tert-butylanilino)-2-methyl-1-oxopropan-2-yl]carbamate
[1-(4-tert-butyl-phenylcarbamoyl)-1-methylethyl]-carbamic acid benzyl ester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9H30N2O3
mdl
——
分子量
334.459
InChiKey
WRFVLYJORXLJN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8
  • 拓扑面积:
    67.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N-叔丁氧羰基-2-甲基丙氨酸4-叔丁基苯胺 在 PS-N-isobutoxycarbonyl-2-isobutoxy-1,2-dihydroquinolin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69%的产率得到[1-(4-tert-butyl-phenylcarbamoyl)-1-methylethyl]-carbamic acid benz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PS-IIDQ:一种受支持的偶联剂,可有效和常规地形成酰胺键
    摘要:
    由Merrifield树脂分三步合成了聚合物支撑的偶联剂聚苯乙烯-IIDQ,总转化率为86%。该试剂以高收率和高纯度将羧酸有效地偶联到胺上,不需要预活化步骤,并且可以耐受试剂添加的顺序。观察到PS-IIDQ比聚合物负载的碳二亚胺(PS-EDC和PS-DCC)更有效,并且在一般的酰胺键形成(包括苯胺和受阻底物偶联)方面,其收率高于HATU。用五种羧酸和九种胺(包括苯胺和仲胺)进行评估时,PS-IIDQ的平均分离收率为73%。
    DOI:
    10.1016/j.tet.2007.06.01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S-IIDQ: an efficient polymer-supported amide coupling reagent
    作者:Eric Valeur、Mark Bradley
    DOI:10.1039/b414889d
    日期:——
    Polystyrene-IIDQ is a polymer-supported coupling reagent that couples carboxylic acids to amines in good yields and high purity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a pre-activation step. Importantly the order of addition of the amine, acid or coupling agent makes no difference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upling reaction and the reagent can be readily regenerated.
    苯乙烯-IIDQ 是一种聚合物支持的偶联试剂,无需预活化步骤即可以良好的产率和高纯度将羧酸与胺偶联。重要的是,胺、酸或偶联剂的添加顺序对偶联反应的效率没有影响,并且试剂可以容易地再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