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方面,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₅₀为4000mg/kg,雄性小鼠则为6500mg/kg;而大鼠和小鼠的急性经皮LD₅₀约为3500mg/kg。慢性毒性试验未发现致畸、致癌或致突变作用。鲤鱼LC₅₀值在48小时内为300mg/L。
化学性质方面,纯品呈现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为203℃。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分别为:甲醇和乙醇1%,丙酮和乙醚10%,二甲基甲酰胺18.2%,二甲基亚砜20%,而不溶于水。该化合物在pH值范围2~10内及加热、紫外光照射下均稳定,在1mol/L盐酸中煮沸6小时可发生水解反应。其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9天,经过120天后会消失约90%。
用途方面,这是一种内吸传导型选择性取代脲类除草剂。它对莎草科杂草具有特效,在发芽前的一个月到发芽时进行土壤处理效果最佳;即使在光照或暗中也能显著抑制敏感植物的发芽,尽管其不是光合作用的抑制剂;能够通过植物根部吸收,抑制根部和地下茎的伸长从而控制地上部分生长。它适用于防除水稻、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田中的多种杂草,如牛毛毡草、异型莎草、萤蔺、三棱草、香附子及扁秆藨草等。标准用量为7~10kg有效成分/hm²;对于水田中防除三棱草和扁秆藨草,使用5.0%可湿性粉剂45~150g/100m²;而对于水田中的牛毛毡草,则需要使用7.5~15g/100m²。旱地杂草的用量通常要高于水田,并且应在作物发芽前施用。
另一种用途是作为新型取代脲类除草剂,不仅对敏感植物的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不是光合作用抑制剂。它通过根部吸收显著抑制了根部和地下茎的伸长,从而实现地上部分生长的控制。适用于安全防除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田中的异型莎草、三棱草及牛毛毡草等。
生产方法方面,传统的方法是将36份对甲苯胺盐酸盐与氰酸钠水溶液反应,并通过控制温度为30℃来制备对甲苯脲。尿素和碳酸钠煅烧可以用来生成氰酸钠。另一方法为2-苯基丙烯在乙腈溶剂中与氯化氢加成,侧链引入氯原子得到氯代异丙苯。然后对甲苯胺与氯代异丙苯作用合成杀草隆。
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法则是在非水有机溶剂和金属氯化物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α,α-二甲基氯苄与氰酸钠反应得到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过滤除去副产物氯化钠。然后与对甲苯胺加成制得收率良好的杀草隆。
最后一种方法是酰氯法,但未见工业应用的报道。此法被认为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易得、三废少而受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