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0-苯基-9-磷杂蒽 | 20995-81-7

中文名称
10-苯基-9-磷杂蒽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0-Phenyl-9-phospha-anthracen
英文别名
Acridophosphine,10-phenyl-;10-phenylacridophosphine
10-苯基-9-磷杂蒽化学式
CAS
20995-81-7
化学式
C19H13P
mdl
——
分子量
272.286
InChiKey
JCOCJFGKIFRHK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0290909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热和电子碰撞诱导1,4芳基从磷迁移到碳
    摘要:
    当9-苯基-10-叔丁基-9,10-二氢-9-磷杂蒽7在500°下热解或受到电子影响时,已观察到苯基的1,4-迁移。该反应被认为是通过1-phosphabicyclocyclo [2.2.1]庚基型物质(例如10)发生的。
    DOI:
    10.1016/0040-4020(76)80031-2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热和电子碰撞诱导1,4芳基从磷迁移到碳
    摘要:
    当9-苯基-10-叔丁基-9,10-二氢-9-磷杂蒽7在500°下热解或受到电子影响时,已观察到苯基的1,4-迁移。该反应被认为是通过1-phosphabicyclocyclo [2.2.1]庚基型物质(例如10)发生的。
    DOI:
    10.1016/0040-4020(76)80031-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 Koe,P.; Bickelhaupt,F., Angewandte Chemie, 1968, vol. 80, p. 912 - 913
    作者:de Koe,P.、Bickelhaupt,F.
    DOI:——
    日期:——
  • Thermal and electron-impact induced 1,4 aryl migration from phosphorus to carbon
    作者:C. Jongsma、R. Lourens、F. Bickelhaupt
    DOI:10.1016/0040-4020(76)80031-2
    日期:1976.1
    1,4-Migration of a phenyl group has been observed when 9-phenyl-10-t-butyl-9,10-dihydro-9-phospha-anthracene 7 was subjected to pyrolysis at 500° or to electron-impact. The reaction is proposed to occur via 1-phosphabicyclo[2.2.1]heptyl-type species such as 10.
    当9-苯基-10-叔丁基-9,10-二氢-9-磷杂蒽7在500°下热解或受到电子影响时,已观察到苯基的1,4-迁移。该反应被认为是通过1-phosphabicyclocyclo [2.2.1]庚基型物质(例如10)发生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锡杂环戊-3-烯-2,5-二酮 过氧化锌 磷英,3-甲基-2-(三甲基甲锡烷基)- 磷杂蒽 磷杂苯 磷杂环戊磷酸 磷杂环戊烷 碳化钙 法硼巴坦 氮杂锡杂两面针碱 氧化苯砷 异磷啉 四氧化三铅 八氢[1,2]氮杂硼杂苯并[1,2-a][1,2]氮杂硼杂苯 全氢化-9b-硼杂非那烯 二苯胺氯胂 二氧化铝 [1,2]氮杂硼杂苯并[1,2-a][1,2]氮杂硼杂苯 N,N-二甲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9-胺 B-苄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 9-苯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 9-磷杂二环[4.2.1]壬烷 9-碘-9-硼杂二环[3.3.1]壬烷 9-硼杂双环[3.3.1]壬烷-9-醇 9-硼双环[3.3.1]壬烷 9-硬脂基-9-磷杂双环[4.2.1]壬烷 9-甲基-10-硝基蒽 9-溴-9-硼杂双环-[3.3.1]壬烷 9-二十烷基-9-磷杂二环[4.2.1]壬烷 9-乙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 9-丁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 9-(八氢-1-戊搭烯基)-9-磷杂双环[4.2.1]壬烷 9-(1,1,2-三甲基丙氧基)-9-硼双环[3.3.1]壬烷 8-甲氧基-9-硼杂双环[3.3.1]壬烷 5H-二苯并砷唑-5-甲腈 5H,5'H-10,10'-联啡砷 5-羟基-5H-二苯并砷唑 5-氧化物 5-氯-5H-二苯并砷杂环戊二烯 5,10-二氢-10-吩砒嗪乙醇10-硫化物 4,5-二氢-1-甲基-1H-磷杂环戊二烯-2-羧酸 1-氧化物 3-甲基异磷啉 3,5-二苯基膦 2-乙基-4,5-二甲基-1,2-氧杂环戊硼烷 2-丙烯酸,3-[3-乙基-2-[2-(3-乙基-4-羰基-2-硫代-5-噻唑烷亚基)亚乙基]-2,3-二氢-6-苯并噻唑基]- 2,4,6-三叔丁基-膦咛 2,4,6-三(苯基)膦咛 2,3-二氢-1H-磷杂环戊二烯 2,3-二氢-1-羟基-1H-磷杂环戊二烯 1-氧化物 2,3-二氢-1-甲基-1H-膦 1-氧化物 2,3,5,6-四苯基磷杂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