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utyltriphenylphoshonium tosylate | 106503-53-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utyltriphenylphoshonium tosylate
英文别名
Butyl(triphenyl)phosphanium;4-methylbenzenesulfonate
n-butyltriphenylphoshonium tosylate化学式
CAS
106503-53-1
化学式
C7H7O3S*C22H24P
mdl
——
分子量
490.603
InChiKey
AFKNKEXXHXFBGF-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68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65.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对甲苯磺酸正丁酯三苯基膦 以93%的产率得到n-butyltriphenylphoshonium tos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离子液体:甲苯磺酸三苯基鏻的合成和表征
    摘要:
    离子液体目前引起了化学家的极大兴趣,部分原因是它们具有作为挥发性分子有机溶剂的“绿色”替代品的潜力。过去,鏻离子液体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铵盐,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盐以液态应用,但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了熔点高于一般情况的盐。它们在室温下是固体,因此可以轻松分离液体反应产物。已经制备并表征了九种甲苯磺酸三苯基鏻;它们的晶体结构已被确定,它们的熔点已被仔细检查,显示出对干燥持续时间的一些敏感性。
    DOI:
    10.1002/ejic.20050076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季鏻盐阻燃剂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公开号:CN111233923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季盐阻燃剂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该方法以酸性化合物、原甲酸三取代酯类有机膦化合物III或IV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制得季盐阻燃剂I或II。本发明的阻燃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应用在多种聚合物中具有优良的阻燃效果。本发明合成操作简便,原料价格低廉,合成条件较为温和,产率较高。本发明的合成方法避免了卤素离子的引入,并成功地引入了数十种阴离子。通过添加较少量的阻燃剂,即可使所得PC阻燃复合材料UL-94达到V‑0等级。
  • Clean catalysis with ionic solvents—phosphonium tosylates for hydroformylation
    作者:Nazira Karodia、Steven Guise、Craig Newlands、Jo-Ann Andersen
    DOI:10.1039/a805376f
    日期:——
    High-melting phosphonium tosylates are synthesised and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solvents in catalytic hydroformylation reactions; variation in the substituents attached to phosphorus can lead to markedly different results; the catalyst systems are non-corrosive, easily manipulated and can readily be recovered and reused.
    高熔点的鎓盐类化合物首次被合成并应用于催化氢化反应中作为溶剂;附加在上的取代基的变化会导致显著不同的结果;这些催化剂系统具有耐腐蚀性,易于操作,并且可以方便地回收和重复使用。
  • Klamann,D.; Weyerstahl,P., Chemische Berichte, 1964, vol. 97, p. 2534 - 2538
    作者:Klamann,D.、Weyerstahl,P.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