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Allylphenylphosphinsaeure-isopropylester | 73945-06-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Allylphenylphosphinsaeure-isopropylester
英文别名
[Propan-2-yloxy(prop-2-enyl)phosphoryl]benzene
Allylphenylphosphinsaeure-isopropylester化学式
CAS
73945-06-9
化学式
C12H17O2P
mdl
——
分子量
224.24
InChiKey
DAQQBSOQFKFEC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Allylphenylphosphinsaeure-isopropylester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偶氮二异丁腈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反应 46.0h, 生成 1,5,9,13-Tetraphenyl-1,5,9,13-tetraphosphatridecan
    参考文献:
    名称:
    Baacke, Michael; Stelzer, Othmar; Wray, Victor, Chemische Berichte, 1980, vol. 113, # 4, p. 1356 - 1369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异丙基苯基磷酸酯3-溴丙烯 以 neat (no solvent)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97.6%的产率得到Allylphenylphosphinsaeure-isopropyl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铜(i)模板合成四膦大环†
    摘要:
    膦大环的合成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领域,没有标准的合成路线出现。因此,研究了四齿膦大环的两种通用合成途径。两种途径都使用Cu(I)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因为与其他金属(例如Pd(II)和Pt(II))不同,可以从大环络合物中除去Cu(I)离子而不会降解大环配体。第一途径涉及使用1,3-二溴丙烷或1,4-二溴丁烷将键合到Cu(I)的两个二齿仲膦偶联。使用此途径,四齿膦大环与–(CH 2)3 OCH 3一起合成结合到P原子上的Ph基团。研究了含有–(CH 2)3 OCH 3基团的大环膦的潜在水溶性,但实验表明这些膦不是水溶性的。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与Cu(I)配位的开链,混合的叔-叔,四齿膦的烷基化。形成大环配体Cu(I通过与KCN水溶液反应除去模板,得到游离的大环膦。已证明该路线可用于制备大环膦配体1,5,9,13-四苯基-1,5,9,13-四磷杂环庚烷。在脱金属之后,该大环配体与Fe(II)和Co(II)配位以形成相应的大环膦配合物。
    DOI:
    10.1039/c6dt00758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hosphorsäureester und deren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n
    申请人:BAYER AG
    公开号:EP0012452A2
    公开(公告)日:1980-06-25
    Die Erfindung betrifft Phosphorsäureester der allgemeinen Formel (I) in welcher R1 für Alkyl mit 1 bis 4 C-Atomen steht, X Sauerstoff oder Schwefel bedeutet und Y und Z für Sauerstoff und Schwefel und R' und R3 für Propargyl stehen und deren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n.
    本发明涉及通式 (I) 的磷酸酯 其中 R1 是具有 1 至 4 个碳原子的烷基、 X 代表氧或硫 Y 和 Z 代表氧和硫,以及 R' 和 R3 代表丙炔基。 以及它们在制造杀虫剂中的用途。
  • Baacke, Michael; Hietkamp, Sibbele; Morton, Stephen, Chemische Berichte, 1981, vol. 114, # 7, p. 2568 - 2579
    作者:Baacke, Michael、Hietkamp, Sibbele、Morton, Stephen、Stelzer, Othmar
    DOI:——
    日期:——
  • US4257987A
    申请人:——
    公开号:US4257987A
    公开(公告)日:1981-03-24
  • Baacke, Michael; Stelzer, Othmar; Wray, Victor, Chemische Berichte, 1980, vol. 113, # 4, p. 1356 - 1369
    作者:Baacke, Michael、Stelzer, Othmar、Wray, Victor
    DOI:——
    日期:——
  • Synthesis of tetraphosphine macrocycles using copper(<scp>i</scp>) templates
    作者:Bryan P. Nell、Charles D. Swor、E. Adrian Henle、Lev N. Zakharov、N. Ian Rinehart、Aditya Nathan、David R. Tyler
    DOI:10.1039/c6dt00758a
    日期:——
    water-solubility, but experiments showed these phosphines were not water soluble. The second synthetic route involved the alkylation of an open-chain, mixed tertiary-secondary, tetradentate phosphine coordinated to Cu(I). Following formation of the macrocyclic ligand, the Cu(I) template was removed by reaction with aqueous KCN to yield the free macrocyclic phosphine. This route was demonstrated for the preparation
    膦大环的合成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领域,没有标准的合成路线出现。因此,研究了四齿膦大环的两种通用合成途径。两种途径都使用Cu(I)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因为与其他金属(例如Pd(II)和Pt(II))不同,可以从大环络合物中除去Cu(I)离子而不会降解大环配体。第一途径涉及使用1,3-二溴丙烷或1,4-二溴丁烷将键合到Cu(I)的两个二齿仲膦偶联。使用此途径,四齿膦大环与–(CH 2)3 OCH 3一起合成结合到P原子上的Ph基团。研究了含有–(CH 2)3 OCH 3基团的大环膦的潜在水溶性,但实验表明这些膦不是水溶性的。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与Cu(I)配位的开链,混合的叔-叔,四齿膦的烷基化。形成大环配体Cu(I通过与KCN水溶液反应除去模板,得到游离的大环膦。已证明该路线可用于制备大环膦配体1,5,9,13-四苯基-1,5,9,13-四磷杂环庚烷。在脱金属之后,该大环配体与Fe(II)和Co(II)配位以形成相应的大环膦配合物。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