膦大环的合成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领域,没有标准的合成路线出现。因此,研究了四齿膦大环的两种通用合成途径。两种途径都使用Cu(I)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因为与其他金属(例如Pd(II)和Pt(II))不同,可以从大环络合物中除去Cu(I)离子而不会降解大环配体。第一途径涉及使用1,3-二溴丙烷或1,4-二溴丁烷将键合到Cu(I)的两个二齿仲膦偶联。使用此途径,四齿膦大环与–(CH 2)3 OCH 3一起合成结合到P原子上的Ph基团。研究了含有–(CH 2)3 OCH 3基团的大环膦的潜在水溶性,但实验表明这些膦不是水溶性的。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与Cu(I)配位的开链,混合的叔-叔,四齿膦的烷基化。形成大环配体Cu(I通过与KCN水溶液反应除去模板,得到游离的大环膦。已证明该路线可用于制备大环膦配体1,5,9,13-四苯基-1,5,9,13-四磷杂环庚烷。在脱金属之后,该大环配体与Fe(II)和Co(II)配位以形成相应的大环膦配合物。
Phosphorsäureester und deren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n
申请人:BAYER AG
公开号:EP0012452A2
公开(公告)日:1980-06-25
Die Erfindung betrifft Phosphorsäureester der allgemeinen Formel (I)
in welcher
R1 für Alkyl mit 1 bis 4 C-Atomen steht,
X Sauerstoff oder Schwefel bedeutet und
Y und Z für Sauerstoff und Schwefel und
R' und R3 für Propargyl stehen
und deren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n.
本发明涉及通式 (I) 的磷酸酯
其中
R1 是具有 1 至 4 个碳原子的烷基、
X 代表氧或硫
Y 和 Z 代表氧和硫,以及
R' 和 R3 代表丙炔基。
以及它们在制造杀虫剂中的用途。
Synthesis of tetraphosphine macrocycles using copper(<scp>i</scp>) templates
作者:Bryan P. Nell、Charles D. Swor、E. Adrian Henle、Lev N. Zakharov、N. Ian Rinehart、Aditya Nathan、David R. Tyler
DOI:10.1039/c6dt00758a
日期:——
water-solubility, but experiments showed these phosphines were not water soluble. The second synthetic route involved the alkylation of an open-chain, mixed tertiary-secondary, tetradentate phosphine coordinated to Cu(I). Following formation of the macrocyclic ligand, the Cu(I) template was removed by reaction with aqueous KCN to yield the free macrocyclic phosphine. This route was demonstrated for the preparation
膦大环的合成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领域,没有标准的合成路线出现。因此,研究了四齿膦大环的两种通用合成途径。两种途径都使用Cu(I)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因为与其他金属(例如Pd(II)和Pt(II))不同,可以从大环络合物中除去Cu(I)离子而不会降解大环配体。第一途径涉及使用1,3-二溴丙烷或1,4-二溴丁烷将键合到Cu(I)的两个二齿仲膦偶联。使用此途径,四齿膦大环与–(CH 2)3 OCH 3一起合成结合到P原子上的Ph基团。研究了含有–(CH 2)3 OCH 3基团的大环膦的潜在水溶性,但实验表明这些膦不是水溶性的。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与Cu(I)配位的开链,混合的叔-叔,四齿膦的烷基化。形成大环配体Cu(I通过与KCN水溶液反应除去模板,得到游离的大环膦。已证明该路线可用于制备大环膦配体1,5,9,13-四苯基-1,5,9,13-四磷杂环庚烷。在脱金属之后,该大环配体与Fe(II)和Co(II)配位以形成相应的大环膦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