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is-(2,5-dichloro-phenyl)-sulfide | 105908-6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is-(2,5-dichloro-phenyl)-sulfide
英文别名
Bis-(2,5-dichlor-phenyl)-sulfid;1,4-Dichloro-2-(2,5-dichlorophenyl)sulfanylbenzene
bis-(2,5-dichloro-phenyl)-sulfide化学式
CAS
105908-68-7
化学式
C12H6Cl4S
mdl
——
分子量
324.058
InChiKey
XHOGXONFKIGGN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5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5.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arylene thioethers
    申请人:SEISAN KAIHATSU KAGAKU KENKYUSHO
    公开号:EP0440106A2
    公开(公告)日:1991-08-07
    Polyarylene thioethers are easily prepared by an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of an aromatic compound of the formula (I) wherein R¹, R², R³ and R⁴ are each independently a hydrogen atom, a halogen atom, a lower alkyl group or a lower alkoxy group, and Y is a hydrogen atom or a group of the formula (II) wherein R⁵, R⁶, R⁷ and R⁸ are each independently a hydrogen atom, a halogen atom, a lower alkyl group or a lower alkoxy group and X is -O-, -S-, a methylene group or an ethylene group with a sulfidizing agent in the presence of an acid and an oxidizing agent, or in the presence of an acid, a catalyst for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and oxygen, or in the presence of a Friedel-Crafts catalyst.
    通过式 (I) 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氧化聚合可轻松制备聚芳硫醚,式 (I) 中 R¹、R²、R³ 和 R⁴ 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低级烷基或低级烷氧基,Y 为氢原子或式 (II) 的基团,式 (II) 中 R⁵、R⁶、 R⁵、R⁶、R⁷ 和 R⁸ 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低级烷基或低级烷氧基,X 为-O-、-S-、亚甲基或亚乙基,在有酸和氧化剂存在下,或在有酸、氧化聚合催化剂和氧存在下,或在有 Friedel-Crafts 催化剂存在下,加入硫化剂。
  • US5250657A
    申请人:——
    公开号:US5250657A
    公开(公告)日:1993-10-05
  • US6241625B1
    申请人:——
    公开号:US6241625B1
    公开(公告)日:2001-06-05
  • US6558276B1
    申请人:——
    公开号:US6558276B1
    公开(公告)日:2003-05-06
  • Nargund et al., Journal of the Karnatak University, 1958, vol. 3, p. 17
    作者:Nargund 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