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4-Difluorbenzoylcyanid | 27699-68-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4-Difluorbenzoylcyanid
英文别名
3,4-difluorobenzoyl cyanide
3,4-Difluorbenzoylcyanid化学式
CAS
27699-68-9
化学式
C8H3F2NO
mdl
——
分子量
167.115
InChiKey
OCSXLDCCYBJIF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35.8±30.0 °C(Predicted)
  • 密度:
    1.36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7
  • 重原子数:
    12.0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0.8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1,2,2-三苯基乙烯基)苯甲醛3,4-Difluorbenzoylcyanidsodium methyl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82%的产率得到2-(3,4-difluorophenyl)-3-(4-(1,2,2-triphenylvinyl)phenyl)acrylo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溶剂蒸气诱导的刺激响应性荧光团的罕见单晶至单晶转变:固态荧光调节,分子构象和取代基的转换,作用及其作用
    摘要:
    超分子相互作用和分子构象在产生荧光多晶型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荧光多晶型物具有来自单个荧光团的固态可调发射。外部刺激诱导的从一种多晶型物到另一种多晶型物的结构转变而不会失去单晶特性(单晶到单晶转变(SC-SC))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以了解固态分子的结构特性和设计新的功能性荧光材料。在本文中,我们量身定制了基于聚集诱导发射(AIE)的四苯基乙烯(TPE)供体(D)-受体(A)荧光团(TPPA-1-6)的取代基,并探讨了荧光多晶型物的形成和SC-SC的转变固态。TPPA-1通过TPE苯基和氰基苯基受体苯环之间的扭曲和共面构象显示了构象荧光多晶型物。但是,其他衍生物的单晶分析表明,取代基和超分子相互作用控制分子构象和SC-SC过渡。具有相同取代基但位置变化的荧光团也对荧光多晶型物的形成和SC-SC转变表现出强烈的影响。可以形成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取代基稳定了不稳定的共平面结构,而具有弱分子间相互
    DOI:
    10.1016/j.dyepig.2019.108067
  • 作为产物:
    描述:
    3,4-二氟苯甲酸N,N-二甲基甲酰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5h, 生成 3,4-Difluorbenzoylcyanid
    参考文献:
    名称:
    钯/降冰片烯协同催化双功能化:通过裂解芳基酰基腈的 C-CN 键进行芳基碘化物的酰化/氰化
    摘要:
    报道了钯/降冰片烯催化的双组分偶联过程,涉及芳基碘化物的酰化/氰化。在这项工作中,巧妙地选择了芳基酰基腈化合物,通过钯催化的 C-CN 键断裂来提供腈和酰基源,作为亲电试剂和终止试剂。这是芳基碘化物 C-CN 键断裂双功能化的第一个例子。经过一系列重要的NBE衍生物的筛选,顺利得到了芳基碘化物双官能化产物。该策略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和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此外,该合成方案在合成各种O 、 N 、 C取代的异吲哚啉酮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
    DOI:
    10.1021/acs.orglett.3c0383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olvent vapour induced rare single-crystal-to-single-crystal transformation of stimuli-responsive fluorophore: Solid state fluorescence tuning, switching and role of molecular conformation and substituents
    作者:Palamarneri Sivaraman Hariharan、Chengjun Pan、Subramanian Karthikeyan、Dexun Xie、Akira Shinohara、Chuluo Yang、Lei Wang、Savarimuthu Philip Anthony
    DOI:10.1016/j.dyepig.2019.108067
    日期:2020.3
    formation of fluorescent polymorphs and SC-SC transition exhibited tunable and switchable solid state fluorescence. The non-planar TPE core has been made use to demonstrate high contrast stimuli induced reversible fluorescence switching. Overall, the present studies attempted to gain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for developing SC-SC transforming functional organic fluorescent materials that
    超分子相互作用和分子构象在产生荧光多晶型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荧光多晶型物具有来自单个荧光团的固态可调发射。外部刺激诱导的从一种多晶型物到另一种多晶型物的结构转变而不会失去单晶特性(单晶到单晶转变(SC-SC))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以了解固态分子的结构特性和设计新的功能性荧光材料。在本文中,我们量身定制了基于聚集诱导发射(AIE)的四苯基乙烯(TPE)供体(D)-受体(A)荧光团(TPPA-1-6)的取代基,并探讨了荧光多晶型物的形成和SC-SC的转变固态。TPPA-1通过TPE苯基和氰基苯基受体苯环之间的扭曲和共面构象显示了构象荧光多晶型物。但是,其他衍生物的单晶分析表明,取代基和超分子相互作用控制分子构象和SC-SC过渡。具有相同取代基但位置变化的荧光团也对荧光多晶型物的形成和SC-SC转变表现出强烈的影响。可以形成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取代基稳定了不稳定的共平面结构,而具有弱分子间相互
  • Palladium/Norbornene Cooperative Catalysis Bifunctionalization: Acylation/Cyanation of Aryl Iodides by Cleaving C–CN Bond of Aryl Acyl Nitrile
    作者:Hang Liu、Yi-Xin Chai、Jun-Jie Yang、Dan Miao、Meng-Yao Wang、Ting Jiang、Yuan-Yuan Sun、Xin Lu、Qing Sun、Jin-Heng Li、Yan-Ping Zhu
    DOI:10.1021/acs.orglett.3c03838
    日期:2024.1.19
    A palladium/norbornene catalyzed two-component coupling process involving acylation/cyanation of aryl iodides is reported. In this work, aryl acyl nitrile compounds are cleverly selected to provide both nitrile and acyl sources by palladium-catalyzed cleavage of the C–CN bond as both an electrophilic reagent and a termination reagent. This is the first example of C–CN bond cleavage bifunctionalization
    报道了钯/降冰片烯催化的双组分偶联过程,涉及芳基碘化物的酰化/氰化。在这项工作中,巧妙地选择了芳基酰基腈化合物,通过钯催化的 C-CN 键断裂来提供腈和酰基源,作为亲电试剂和终止试剂。这是芳基碘化物 C-CN 键断裂双功能化的第一个例子。经过一系列重要的NBE衍生物的筛选,顺利得到了芳基碘化物双官能化产物。该策略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和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此外,该合成方案在合成各种O 、 N 、 C取代的异吲哚啉酮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