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pyrazinyl)-4-chloroquinazoline | 868728-59-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pyrazinyl)-4-chloroquinazoline
英文别名
4-Chloro-2-pyrazin-2-ylquinazoline
2-(2-pyrazinyl)-4-chloroquinazoline化学式
CAS
868728-59-0
化学式
C12H7ClN4
mdl
——
分子量
242.667
InChiKey
PLWIZFKYPREGR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78-180 °C
  • 沸点:
    327.6±42.0 °C(Predicted)
  • 密度:
    1.397±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1.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2-(2-吡啶基)-和2-(2-吡嗪基)-喹唑啉的制备与拆分及其在钯催化的烯丙基取代中的应用
    摘要:
    描述了两个新的轴向手性含喹唑啉的次膦胺配体2-(2-吡啶基)-喹唑啉和2-(2-吡嗪基)-喹唑啉的制备和拆分。配体以八步高收率合成,包括两个Pd催化的反应,Suzuki偶联形成联芳基键和引入二苯基膦基作为关键转化。外消旋配体通过衍生自(+)-二-μ-氯代双{(R)-二甲基[1-(1-萘基)乙基]氨基-C 2,N}二钯(II)的非对映体戊四环的分步结晶来拆分(S,R)-2-吡啶基和(S,R)-2-吡嗪基-palladacycles包括在内。通过与1,2-双(二苯基膦基)乙烷反应置换拆分剂,得到对映体纯的2-(2-吡啶基)-喹唑啉基和2-(2-吡嗪基)-喹唑啉基,这是用于不对称催化的新的对映异构膦胺配体。将这些配体用于钯催化的1,3-二苯丙-2-烯基乙酸酯的钯催化烯丙基取代,可实现中等程度的转化,对映选择性高达81%。
    DOI:
    10.1016/j.tet.2005.06.071
  • 作为产物:
    描述:
    2-(2-pyrazinyl)-4(3H)quinazolinoneN,N-二乙基苯胺三氯氧磷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以56%的产率得到2-(2-pyrazinyl)-4-chloroquinaz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2-(2-吡啶基)-和2-(2-吡嗪基)-喹唑啉的制备与拆分及其在钯催化的烯丙基取代中的应用
    摘要:
    描述了两个新的轴向手性含喹唑啉的次膦胺配体2-(2-吡啶基)-喹唑啉和2-(2-吡嗪基)-喹唑啉的制备和拆分。配体以八步高收率合成,包括两个Pd催化的反应,Suzuki偶联形成联芳基键和引入二苯基膦基作为关键转化。外消旋配体通过衍生自(+)-二-μ-氯代双{(R)-二甲基[1-(1-萘基)乙基]氨基-C 2,N}二钯(II)的非对映体戊四环的分步结晶来拆分(S,R)-2-吡啶基和(S,R)-2-吡嗪基-palladacycles包括在内。通过与1,2-双(二苯基膦基)乙烷反应置换拆分剂,得到对映体纯的2-(2-吡啶基)-喹唑啉基和2-(2-吡嗪基)-喹唑啉基,这是用于不对称催化的新的对映异构膦胺配体。将这些配体用于钯催化的1,3-二苯丙-2-烯基乙酸酯的钯催化烯丙基取代,可实现中等程度的转化,对映选择性高达81%。
    DOI:
    10.1016/j.tet.2005.06.07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ual Inhibition of <i>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i> and the Host TGFBR1 by an Anilinoquinazoline
    作者:Meganathan Nandakumar、Anja Ollodart、Neil Fleck、Nirav R. Kapadia、Andrew Frando、Vishant Boradia、Jeffery L. Smith、Junxi Chen、William J. Zuercher、Timothy M. Willson、Christoph Grundner
    DOI:10.1021/acs.jmedchem.3c01273
    日期:2023.1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