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bromo-7H-benzo[c]xanthen-7-one | 1039020-29-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bromo-7H-benzo[c]xanthen-7-one
英文别名
2-Bromobenzo[c]xanthen-7-one
2-bromo-7H-benzo[c]xanthen-7-one化学式
CAS
1039020-29-5
化学式
C17H9BrO2
mdl
——
分子量
325.161
InChiKey
DVDYBXQXKHLQE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9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2-bromo-7H-benzo[c]xanthene 在 亚硝酸特丁酯氧气溶剂黄146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15.0h, 以99%的产率得到2-bromo-7H-benzo[c]xanthen-7-one
    参考文献:
    名称:
    DDQ、亚硝酸叔丁酯和乙酸促进的烷基芳烃的苄基 C(sp3)-H 的可见光诱导有氧氧化
    摘要:
    在 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亚硝酸叔丁酯和乙酸存在下,苄基 C(sp3)-H 键的可见光光催化有氧氧化进行。这种有氧氧化方法的优点包括其条件相对温和、使用可见光照射代替传统的热方法、使用低催化剂负载以及能够氧化一系列烷基芳烃,包括呫吨、噻吨和 9 ,10-二氢吖啶,以极好的收率生成相应的酮。
    DOI:
    10.1055/s-0037-161067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促进合成方 法
    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1057037B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促进合成方法,以氧杂蒽类化合物为反应底物,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反应底物在有机溶剂中,常温并在380~385nm紫外光照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经分离处理得到所述的氧杂蒽酮类化合物。本发明所述的合成方法,以光照反应替代了传统的加热反应,可节约能源;不使用任何催化剂。
  • Synthesis of Benzo[<i>c</i>]xanthones from 2-Benzylidene-1-tetralones by the Ultraviolet Radiation-Mediated Tandem Reaction
    作者:Wen-Zhi Xu、Zhi-Tang Huang、Qi-Yu Zheng
    DOI:10.1021/jo8008929
    日期:2008.7.1
    A facile one-pot method to prepare benzo[c]xanthones from readily accessible benzylidene-1-tetralones by the ultraviolet radiation-mediated tandem reaction is reported.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presumably involves cis−trans isomerization, oxa-6π electrocyclization, singlet oxygen ene reaction, dehydration, and aromatization.
    报道了一种容易的一锅法,该方法通过紫外线介导的串联反应从容易获得的亚苄基-1-四氢酮制备苯并[ c ]氧杂蒽。整个转化可能涉及顺反异构化,oxa-6π电环化,单线态氧烯反应,脱和芳构化。
  • Deconstructive annulation mediated one-pot synthesis of xanthene derivatives
    作者:Balasubramaniyam Manikandan、Subbiah Thamotharan、Olivier Blacque、Subramaniapillai Selva Ganesan
    DOI:10.1039/d4ob00093e
    日期:——
    deconstructive annulation methodology. Sequential oxidative C(sp3)–O/C(sp3)–N cleavage followed by intramolecular/intermolecular annulation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under aerobic reaction conditions. Mechanistic analyses performed on the substrate revealed that the C(sp3)–O bond cleavage supersedes the C(sp3)–N bond scission. The in situ generated Betti base intermediate through the C(sp3)–O cleavage
    通过解构环化方法在一锅操作下实现了嗪直接转化为各种呫吨衍生物。在有氧反应条件下进行连续氧化C(sp 3 )–O/C(sp 3 )–N裂解和分子内/分子间成环反应。对基材进行的机理分析表明,C(sp 3 )-O 键断裂取代了 C(sp 3 )-N 键断裂。通过C(sp 3 )–O裂解原位生成的Betti碱中间体被成功分离。基于分子对接研究,分子间环状产物表现出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特性。
  • Ultraviolet-light-induced aerobic oxidation of benzylic C(sp3)-H of alkylarenes under catalyst- and additive-free conditions
    作者:Jiacheng Zhou、Meichao Li、Tianci Li、Chunmei Li、Xinquan Hu、Liqun Jin、Nan Sun、Baoxiang Hu、Zhenlu Shen
    DOI:10.1016/j.tet.2021.131947
    日期:202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