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 | 1380097-44-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
英文别名
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
(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化学式
CAS
1380097-44-8
化学式
C10H21NO2Si
mdl
——
分子量
215.368
InChiKey
XAXCPVRFVORGDF-FNORWQN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密度:
    0.915±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4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
  • 拓扑面积:
    38.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 在 Schwartz's reagent 、 三氟化硼乙醚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N-甲氧基作为反应性控制元素的多取代胺的两步合成
    摘要:
    据报道,由N-甲氧基酰胺可分两步合成多取代的N-甲氧基胺。利用N-甲氧基作为反应性控制元素是成功进行此两步合成的关键。第一反应涉及N-甲氧基酰胺/醛偶联反应。普通酰胺由于酰胺氮的亲核性差而无法在分子间与醛缩合,而N-甲氧基则增强了氮的亲核性,从而可以进行直接偶联反应。两步过程中的第二个反应是向N-甲氧基酰胺中进行亲核加成。在掺入ñ酰胺中的-甲氧基增加了酰胺羰基的亲电性,并促进了螯合作用。这种亲核加成使得从第一步衍生的产物能够快速多样化。所开发的策略适用于多种底物,从而可以精制多取代的哌啶和无环胺,以及复杂的天然生物碱的亚结构。
    DOI:
    10.1002/chem.201402231
  • 作为产物:
    描述:
    4-戊烯酸乙酯RuCl2(1,3-dimesityl-imidazolidin-2-yl)(PCy3)(=CHPh)三乙胺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6.17h, 生成 (E)-N-methoxy-6-(trimethylsilyl)hex-4-e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碘(III)介导的不饱和O-烷基异羟肟酸酯的环化:甲硅烷基协助获得α-乙烯基和α-(2-甲硅烷基)内酰胺
    摘要:
    摘要 丰富的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剂可确保内内酰胺环的实施例,其合成方法,其有利于这些饱和的正的制备中的发展-杂环,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开发了一种通用的方法,用于合成4至8元的α-乙烯基和α-(2-硅烷基乙烯基)内酰胺,涉及碘(III)介导的不饱和O的氧化环化报道了包含烯丙基硅烷的异羟肟酸烷基酯。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改变硅中心处的取代图案来有效地控制这种转变的结果。当烯丙基三甲基硅烷进行带甲硅烷基化的闭环反应以形成α-乙烯基内酰胺时,相应的三异丙基硅烷和三苯基硅烷进行环化而不损失较大的甲硅烷基,从而形成具有出色立体选择性的E-乙烯基硅烷。从机理的观点出发,提出该反应通过一致的烯烃加成单线态氮离子(或其等价物)进行,以形成双环N-酰基-N-烷氧基叠氮鎓离子,其消除了开环。 丰富的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剂可确保内内酰胺环的实施例,其合成方法,其有利于这些饱和的正的制备中的发展-杂环,是至关重要的。
    DOI:
    10.1055/s-0031-129075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Gephyrotoxin by Amide-Selective Reductive Nucleophilic Addition
    作者:Kenji Shirokane、Takamasa Wada、Makoto Yoritate、Ryo Minamikawa、Nobuaki Takayama、Takaaki Sato、Noritaka Chida
    DOI:10.1002/anie.201308905
    日期:2014.1.7
    the total synthesis of (±)‐gephyrotoxin has been developed. The key to success was the utilization of N‐methoxyamides, which enabled the direct coupling of the amide with an aldehyde and selective reductive nucleophilic addition to the amide in the presence of a variety of sensitive and electrophilic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a methyl ester. This chemoselective approach minimized the use of protecting‐group
    已开发出一种化学选择性的方法,可以完全合成(±)-地理毒素。成功的关键是利用N-甲氧基酰胺,它可以使酰胺与醛直接偶联,并在存在各种敏感和亲电子官能团(例如甲酯)的情况下,将酰胺选择性还原性亲核加成到酰胺上。这种化学选择性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保护基操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使用,从而实现了迄今为止描述的最简洁,最有效的(±)-地球毒毒素的全合成。
  • Total Syntheses of (±)-Gephyrotoxin and (±)-Perhydrogephyrotoxin
    作者:Kenji Shirokane、Yuya Tanaka、Makoto Yoritate、Nobuaki Takayama、Takaaki Sato、Noritaka Chida
    DOI:10.1246/bcsj.20140398
    日期:2015.4.15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ull details of our total syntheses of gephyrotoxin and perhydrogephyrotoxin. Our central strategy toward the total synthesis is based on the use of an N-methoxy group as...
    这篇文章描述了我们对 gephyrotoxin 和 perhydrogephyrotoxin 进行全合成的全部细节。我们全合成的核心策略是基于使用 N-甲氧基作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