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1-yl)-4-nitrobenzene | 1613025-50-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1-yl)-4-nitrobenzene
英文别名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yl)-4-nitrobenzene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1-yl)-4-nitrobenzene化学式
CAS
1613025-50-5
化学式
C17H15NO2
mdl
——
分子量
265.312
InChiKey
PNDQNWANIGBAN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4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9
  • 拓扑面积:
    43.14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1-yl)-4-nitrobenzene 在 b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II) chloride 、 copper(l) iodidesodium methylatepotassium carbonateN,N-二异丙基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4.5h, 生成 sodium 4-[3-cyclohexylidene-5-(4-nitrophenyl)penta-1,4-diyn-1-yl]pheno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供体-桥-受体硝基苯酚发色团中的交叉共轭与线性共轭
    摘要:
    通过溶液和气相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交叉共轭与线性共轭对苯酚(酸酯)-桥-硝基苯发色团中供体和受体基团之间电子通讯的影响。研究的化合物包括通过逐步 Sonogashira 交叉偶联反应制备的成对和反式取代的二乙炔,以及二苯乙烯的交叉偶联类似物。丁二炔桥接的供体-受体发色团是通过氯炔和末端炔之间的不对称 Pd 催化偶联制备的。虽然线性共轭发色团在溶液中去质子化时表现出强烈的红移电荷转移 (CT) 吸收最大值,新的红移吸收要么不存在,要么作为交叉共轭衍生物的弱肩存在。对非平面 1,1-二芳基取代的乙烯衍生物的计算表明,由于供体和受体末端之间的耦合不显着,S0-S1 吸收具有非常低的振荡强度。非溶剂化分子的 CT 吸收能量比线性共轭二苯乙烯类似物小 0.4 eV。这个结果不能直接从解决方案研究中推断出来。这种发色团的气相吸收光谱是通过作用光谱测量的,它只显示了一个更高能量的吸收带。根据计算,该带被指定为更高的
    DOI:
    10.1002/ejoc.201301642
  • 作为产物:
    描述:
    1-乙炔基-4-硝基苯 在 b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II) chloride 、 copper(l) iodidepotassium carbonateN,N-二异丙基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2.0h, 生成 1-(3-cyclohexylidenepenta-1,4-diyn-1-yl)-4-nitro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供体-桥-受体硝基苯酚发色团中的交叉共轭与线性共轭
    摘要:
    通过溶液和气相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交叉共轭与线性共轭对苯酚(酸酯)-桥-硝基苯发色团中供体和受体基团之间电子通讯的影响。研究的化合物包括通过逐步 Sonogashira 交叉偶联反应制备的成对和反式取代的二乙炔,以及二苯乙烯的交叉偶联类似物。丁二炔桥接的供体-受体发色团是通过氯炔和末端炔之间的不对称 Pd 催化偶联制备的。虽然线性共轭发色团在溶液中去质子化时表现出强烈的红移电荷转移 (CT) 吸收最大值,新的红移吸收要么不存在,要么作为交叉共轭衍生物的弱肩存在。对非平面 1,1-二芳基取代的乙烯衍生物的计算表明,由于供体和受体末端之间的耦合不显着,S0-S1 吸收具有非常低的振荡强度。非溶剂化分子的 CT 吸收能量比线性共轭二苯乙烯类似物小 0.4 eV。这个结果不能直接从解决方案研究中推断出来。这种发色团的气相吸收光谱是通过作用光谱测量的,它只显示了一个更高能量的吸收带。根据计算,该带被指定为更高的
    DOI:
    10.1002/ejoc.20130164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mparison of Linear and Cross-Conjugation from Rates of Vinylheptafulvene Ring-Closure
    作者:Kasper Fjelbye、Trine Nørgaard Christensen、Martyn Jevric、Søren Lindbaek Broman、Anne Ugleholdt Petersen、Anders Kadziola、Mogens Brøndsted Nielsen
    DOI:10.1002/ejoc.201403117
    日期:2014.12
    The concept of cross-conjugation has in recent years attracted increasing interest in materials science as well as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electronics as a means to tune th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conductance of nanoscale devices. In this paper we show how the rate of an electrocyclic reaction, the conversion of vinylheptafulvene (VHF) into dihydroazulene (DHA), is influenced by an electron-withdrawing
    近年来,交叉共轭的概念在材料科学以及分子电子学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作为调节纳米级器件的光学特性和分子电导的手段。在本文中,我们展示了电环反应的速率,即乙烯基七富烯 (VHF) 转化为二氢烯 (DHA) 的速率如何受到通过交叉共轭或线性 π- 与 VHF 分离的吸电子对硝基苯基基团的影响共轭桥接单元。通过属催化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乙炔、1,1-和 1,2-二乙炔乙烯和 1,3-丁二炔桥的 DHA/VHF 分子。不同共轭间隔物对 VHF 向 DHA 转化动力学的影响通过 UV/Vis 吸收光谱法通过监测 VHF 吸收的衰减来检查。发现交叉共轭二乙炔间隔物相对于线性共轭间隔物增加了 VHF 的半衰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