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1,4-Alkyl migration associated with simultaneous S–C bond cleavage and N–C bond formation in platinum complexes of 2-aminothioethers.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amolecular interligand charge transfer phenomenon
摘要:
在碱性条件下,Pt(pap)Cl2 [pap = 2-(苯基偶氮)吡啶] 与 N、S-供体原子配体 2-烷基硫代苯胺(HL,(H2NâSR),其中 R = Me、-CH2Ph、-CH2-CHCH2)在乙腈溶剂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混合螯合供体-受体配合物、[Pt(pap)(HNâSR)]+(1+,R = Me)、[Pt(pap)(HNâS)](2,HNâS = 2-氨基苯硫酚,R = Me、-CH2Ph、-CH2-CHCH2)和[Pt(pap)(RNâS)](RNâS = 2-(N-烷基)氨基苯硫酚 3 和 4,R = -CH2Ph、-CH2-CHCH2)。在 R = -CH2Ph、-CH2-CHCH2 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与同时 SâC 键断裂和 NâC 键形成有关的 1,4-烷基迁移的不寻常类型。然而,对于 R = Me,只发生了 SâC 键裂解,在较高温度下生成了化合物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Pt(bpy)Cl2 [bpy = 2,2â²-联吡啶] 与 2-甲硫基苯胺反应生成 [Pt(bpy)(HNâSR)]+(5+,R = Me),这是唯一没有 SâC 键活化的产物。研究人员通过 1H NMR、UV-vis-NIR、ESI-MS、EPR 和循环伏安法对这些复合物进行了表征。报告了 [1][OTf](OTf = 三氟甲磺酸盐)、2、3、4 和 [5][OTf] 复合物的单晶 X 射线结构。铂-铂配合物(1+ 和 2â4)在近红外区域(>800 nm)显示出强烈的配位体间电荷转移(ILCT)转变。Pt-bpy 类似物 [5]+ 中的这一波段转移到了能量更高的 545 纳米波段。阳离子复合物[1][OTf]在â0.21和â0.94 V处显示了两个可逆反应,在0.48和0.90 V处显示了两个不可逆的阳极反应。分子化合物2、3和4在â0.60和â1.30 V附近显示了两个可逆波,在0.5 V附近显示了一个不可逆的阳极反应。阳极电位下的反应可能是由于 2-氨基硫醚/2-氨基硫代苯酚配体被氧化所致,而阴极电位下的可逆反应则是由于配位 pap 配体的偶氮发色团连续还原所致。氧化还原过程是通过 EPR 和光谱电化学来描述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了这些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并支持其光谱和氧化还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