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新的CoII配合物(1–4,6,7)和一个新的ZnII配合物(5),采用了N3和N3O供体配体 [biap:N,N-bis(2-ethyl-5-methyl-imidazol-4-ylmethyl)amino-propane,KBPZG:钾N,N-bis(3,5-dimethylpyrazolylmethyl)甘氨酸,KBPZA:钾N,N-bis(3,5-dimethylpyrazolylmethyl)丙氨酸,KBiPrPZG:钾N,N-bis(3,5-di-iso-propylpyrazolylmethyl)甘氨酸,以及KB(tBuM)PZG:钾N,N-bis(3-methyl-5-tert-butyl-pyrazolylmethyl)甘氨酸],作为酶α-氨基-β-羧基美克酮-ε-半醛脱羧酶(ACMSD)的结构模型。这些配合物通过包括X射线晶体学分析、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EPR)和质谱(ESI-MS)等多种技术进行了表征。1、2、6、7的晶体结构表明,它们在固态下作为单核Co(II)配合物存在,具有三角双锥几何结构。化合物3和5分别形成无限的聚合链,这些链由BPZG配体的挂链羧酸臂连接的CoII或ZnII配合物所组成。通过比较五配位配合物中扭曲程度(以Addison-参数τ定义),与在ACMSD活性位点中发现的五配位中心的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配合物5和7与天然酶单体A中锌(II)中心的几何形状非常吻合。所有配合物都可以视为酶ACMSD活性位点的模型化合物,其中Co(II)配合物反映了在酶活性位点发现的两种组氨酸(His177和His228)残基所体现的结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