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ropineb | 35449-52-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ropineb
英文别名
1-(dithiocarboxyamino)propan-2-ylcarbamodithioic acid
Propineb化学式
CAS
35449-52-6
化学式
C5H10N2S4
mdl
——
分子量
226.4
InChiKey
IJIHYLHFNAWUG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57-159°C
  • 溶解度:
    DMSO(稍微加热)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28.7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6

ADMET

毒理性
  • 副作用
皮肤致敏剂 - 一种可以诱导皮肤产生过敏反应的制剂。
Skin Sensitizer - An agent that can induce an allergic reaction in the skin.
来源:Haz-Map, Information on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毒理性
  • 毒性数据
LC50 (大鼠) > 693 mg/m³/4小时
LC50 (rat) > 693 mg/m3/4h
来源:Haz-Map, Information on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N
  • 安全说明:
    S60,S61
  • 危险类别码:
    R51/53
  • 海关编码:
    2930200012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3077 9/PG 3
  • RTECS号:
    ZH4950000
  • 包装等级:
    III
  • WGK Germany:
    2

制备方法与用途

丙森锌是20世纪60年代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广谱性杀菌剂。与其他丙森系列杀菌剂有共同特点,均为预防性保护杀菌剂,但丙森锌的杀菌谱更广,药效更稳定,杀菌效果更优异。丙森锌很好地解决了代森锰锌及其它保护性杀菌剂的安全性与持效性问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自德国拜耳公司1998年在我国登记商品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以来,丙森锌类的产品逐渐多了起来。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在150℃以上分 解。蒸气压<1mPa (20℃),密度为1.813g/ml (23℃)。溶解度(20℃):水中0.01g/L,甲苯、己烷、 二氯甲烷<0.1g/L。不溶于一般溶剂。在冷的,干燥 条件下贮存时稳定,但在强碱或强酸中的介质中分 解。水解DT50(22℃)(估算值)1天(pH4),约1天 (pH7),>2天(pH9)。对雄大鼠急性口服LD50值为8500mg/kg;对雄 大鼠急性经皮(7小时接触)LD50>1000mg/kg。每天以 含50mg/kg药物的饲料喂大鼠两年无不良影响。对蜜峰 无毒。日本鹌鹑LD50>5000mg/kg。虹鳟鱼LC50 (96小 时)1. 9mg/L。杀菌谱广:丙森锌对箱霉病、早疫病、晚疫病、叶斑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等)、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等防效高。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大白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蕃茄早疫病、蕃茄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等多种农作物病害。
药效好:丙森锌具有速效和持效作用兼备的保护性杀菌作用。
安全性好:丙森锌持效期较长,对作物、人畜和其他有益生物安全,由于它不含可能会对作物造成药害的锰,对作物更安全,毒性低,按中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丙森锌属低毒杀菌剂。对蜜蜂无毒;对使用者无害,可在花期使用和作物各个生育期均可用药。
微肥作用:丙森锌可释放锌离子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锌元素,因此具有叶面肥的功效,果菜着色好、品质高。丙森锌,全称丙烯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别名泰生,为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具有选择性,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孢子的侵染和萌发,同时能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导致其变形、死亡。且该药含有易于被作物吸收的锌元素,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果实的品质。1,2丙烯在二胺与二硫化碳在NaOH存在下反应,生成物再加硝酸锌制得丙森锌。丙森锌是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病害发生前或始发期喷药。
不可与铜制剂和碱性药剂混用。若喷了铜制剂或碱性药剂,需1周后再使用。
使用方法: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视作物的发病程度,通常施药3-4次,每隔5-7天喷药次。1、丙森锌是一款保护性杀菌剂,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好。
2、不可与铜制剂和碱性药剂混用,若使用了此等药剂,最好间隔7天以上再使用丙森锌,以防药效降低或发生药害。
3、丙森锌最好不要长时间的单独使用,会产生抗性,最好交替使用。
4、丙森锌最好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药效可持续2年以上。1、苯甲·丙森锌
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病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去甲基化,而杀死病原菌。
2、丙森·多菌灵
其杀菌机制是抑制病原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多位点阻抑病菌体内的蛋白质、线粒体、细胞质的合成,还可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对真菌病害有良好的防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杀菌剂,有良好的叶面补锌作用,可增加果蔬色泽、改善果实品质。
3、丙森·己唑醇
由丙森锌和己唑醇复配而成的杀菌剂,抑制甾醇脱甲基化的同时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及生理机能,影响脂类合成代谢,从而使霉菌细胞破坏。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作用。
4、丙森·甲霜灵
由丙森锌与甲霜灵复配而成,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烟草黑胫病。
5、丙森·咪鲜胺
由丙森锌和咪鲜胺复配而成的杀菌剂,能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并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孢子的侵染和萌发,同时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导致其变形、死亡。对于苹果树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丙森·醚菌酯
丙森锌可抑制病原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醚菌酯可阻断真菌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干扰病原真菌菌丝的呼吸作用,二者复配,可有效抑制斑点落叶病菌生长进而将其杀死。具有保护、治疗作用,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
用途 
一种残效期长的保护性杀菌剂,用于防治马铃薯和番茄的白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
类别
农药
毒性分级
低毒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8500 毫克/ 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燃烧产生有毒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灭火剂
干粉、泡沫、砂土

同类化合物

()-2-(5-甲基-2-氧代苯并呋喃-3(2)-亚乙基)乙酸乙酯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反式)-4-壬烯醛 (双(2,2,2-三氯乙基)) (乙腈)二氯镍(II) (乙基N-(1H-吲唑-3-基羰基)ethanehydrazonoate)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17,18-二HETE (±)-辛酰肉碱氯化物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s)-2,3-二羟基丙酸甲酯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2-(萘-2-基)-4-氧代-4H-色烯-8-基]乙酸) ([1-(甲氧基甲基)-1H-1,2,4-三唑-5-基](苯基)甲酮) (Z)-5-辛烯甲酯 (Z)-4-辛烯醛 (Z)-4-辛烯酸 (Z)-3-[[[2,4-二甲基-3-(乙氧羰基)吡咯-5-基]亚甲基]吲哚-2--2-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苄氧基苯基卡维地洛 (S)-(-)-2-(α-(叔丁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2-(α-甲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氨氯地平-d4 (S)-氨基甲酸酯β-D-O-葡糖醛酸 (S)-8-氟苯并二氢吡喃-4-胺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4-(叔丁基)-2-(喹啉-2-基)-4,5-二氢噁唑 (S)-4-氯-1,2-环氧丁烷 (S)-3-(((2,2-二氟-1-羟基-7-(甲基磺酰基)-2,3-二氢-1H-茚满-4-基)氧基)-5-氟苄腈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3-(2-(二氟甲基)吡啶-4-基)-7-氟-3-(3-(嘧啶-5-基)苯基)-3H-异吲哚-1-胺 (S)-2-(环丁基氨基)-N-(3-(3,4-二氢异喹啉-2(1H)-基)-2-羟丙基)异烟酰胺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SP-4-1)-二氯双(喹啉)-钯 (SP-4-1)-二氯双(1-苯基-1H-咪唑-κN3)-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