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thio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 | 277317-1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thio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
英文别名
(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sulfanyl-1-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
(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thio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化学式
CAS
277317-10-9
化学式
C20H26O4S
mdl
——
分子量
362.49
InChiKey
YCWWLHTWIOOFOO-WXHATXF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5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5
  • 拓扑面积:
    92.1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甲氧基-三氟甲基苯(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thio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11 mg的产率得到(R)-3,3,3-Trifluoro-2-methoxy-2-phenyl-propionic acid (6E,9E)-(4S,5S,8S,14R)-14-methyl-2-oxo-4-phenylsulfanyl-8-((R)-3,3,3-trifluoro-2-methoxy-2-phenyl-propionyloxy)-oxacyclotetradeca-6,9-dien-5-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Mutolide 的结构和生物合成,一种来自真菌 F-24'707 紫外线突变体的新型大环内酯
    摘要:
    14 元大环内酯,mutolide (1),是通过对真菌 F-24'707y 的培养液进行化学筛选发现的,该菌是在野生型菌株的紫外线诱变后获得的,通常会产生螺二萘克拉多螺酮双环氧化物 (2)。1的结构是通过详细的光谱分析、X射线分析和衍生化确定的。通过将[1-13C]乙酸钠和 18O2 加入真菌的生长培养物中,证实了碳骨架和羟基的生物起源。大环内酯 1 仅由醋酸盐/丙二酸盐生成。讨论了该菌株正常代谢物模式的意外变化,并证明了 OSMAC 方法的价值。
    DOI:
    10.1002/(sici)1099-0690(200004)2000:8<1451::aid-ejoc1451>3.0.co;2-f
  • 作为产物:
    描述:
    苯硫酚 、 cladospirone bisepoxide 在 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以73%的产率得到(4S,5S,6E,8S,9E,14R)-5,8-dihydroxy-14-methyl-4-phenylthiooxacyclotetradeca-6,9-die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Mutolide 的结构和生物合成,一种来自真菌 F-24'707 紫外线突变体的新型大环内酯
    摘要:
    14 元大环内酯,mutolide (1),是通过对真菌 F-24'707y 的培养液进行化学筛选发现的,该菌是在野生型菌株的紫外线诱变后获得的,通常会产生螺二萘克拉多螺酮双环氧化物 (2)。1的结构是通过详细的光谱分析、X射线分析和衍生化确定的。通过将[1-13C]乙酸钠和 18O2 加入真菌的生长培养物中,证实了碳骨架和羟基的生物起源。大环内酯 1 仅由醋酸盐/丙二酸盐生成。讨论了该菌株正常代谢物模式的意外变化,并证明了 OSMAC 方法的价值。
    DOI:
    10.1002/(sici)1099-0690(200004)2000:8<1451::aid-ejoc1451>3.0.co;2-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