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Deutero-3-bromthiophen | 51027-36-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Deutero-3-bromthiophen
英文别名
3-Bromo-4-deuteriothiophene
4-Deutero-3-bromthiophen化学式
CAS
51027-36-2
化学式
C4H3BrS
mdl
——
分子量
164.03
InChiKey
XCMISAPCWHTVNG-MICDWDOJ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6
  • 重原子数:
    6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8.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Deutero-3-bromthiophen氯磺酸 作用下, 生成 3-bromo-4-deuterio-2-sulphonyl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噻吩-2-磺酰基自由基的结构和构象研究
    摘要:
    描述了各种光化学产生的噻吩-2-磺酰基的esr光谱。它们的自旋分布是σ自由基的典型特征。在所有可及的温度下,位置3处没有取代基的自由基均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绕C–S键旋转,而3-溴取代的自由基则表现出显着的构象偏好,这是根据π型共轭结构来解释的。这些发现也被对具有SO 2和杂芳族部分的不同相对排列的未取代的噻吩-2-磺酰基基团进行的INDO计算结果所证实。
    DOI:
    10.1039/p29860001179
  • 作为产物:
    描述:
    3,4-二溴噻吩正丁基锂重水 作用下, 以 乙醚正己烷 为溶剂, 反应 0.33h, 生成 4-Deutero-3-bromthiophen
    参考文献:
    名称:
    噻吩-2-磺酰基自由基的结构和构象研究
    摘要:
    描述了各种光化学产生的噻吩-2-磺酰基的esr光谱。它们的自旋分布是σ自由基的典型特征。在所有可及的温度下,位置3处没有取代基的自由基均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绕C–S键旋转,而3-溴取代的自由基则表现出显着的构象偏好,这是根据π型共轭结构来解释的。这些发现也被对具有SO 2和杂芳族部分的不同相对排列的未取代的噻吩-2-磺酰基基团进行的INDO计算结果所证实。
    DOI:
    10.1039/p2986000117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inetic Studies on the Palladium(II)-Catalyzed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of Thiophenes with Arylboron Compounds and Their Mechanistic Implications
    作者:Ingo Schnapperelle、Stefan Breitenlechner、Thorsten Bach
    DOI:10.1002/chem.201503067
    日期:2015.12.7
    Reaction orders for the key components in the palladium(II)‐catalyzed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between phenylboronic acid and ethyl thiophen‐3‐yl acetate were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initial rates. It turned out that the reaction rate not only depend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palladium trifluoroacetate (reaction order: 0.97) and phenylboronic acid (reaction order: 1.26), but also on the concentration
    通过初始速率法获得了(II)催化的苯基硼酸与乙基噻吩-3-乙酸乙酯之间的氧化交叉偶联中关键组分的反应顺序。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不仅取决于三氟乙酸钯(反应顺序:0.97)和苯基硼酸(反应顺序:1.26)的浓度,还取决于噻吩(反应顺序:0.55)和氧化银(浓度)的浓度。反应顺序:-1.27)。NMR光谱滴定研究确定了盐与苯基硼酸噻吩-3-基乙基乙酸乙酯之间存在1:1的络合物。低反向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 H / k D= 0.93)是通过使用乙基噻吩-3-乙酸乙基酯的4代异构体并监测其与4-苯基取代产物的反应而确定的。用对位取代的2-苯基噻吩进行的Hammett分析得出与苯基硼酸的氧化交叉偶联的负ρ值。根据动力学数据和其他证据,提出了一种机制,该机制可以将苯基从苯基硼酸转移到三氟乙酸钯噻吩的1:1络合物中,作为速率确定步骤。提出并讨论了有关中间体的结构。
  • Gold-Catalyzed Oxidative Coupling of Arylsilanes and Arenes: Origin of Selectivity and Improved Precatalyst
    作者:Liam T. Ball、Guy C. Lloyd-Jones、Christopher A. Russell
    DOI:10.1021/ja408712e
    日期:2014.1.8
    substitution of the arylsilane and the arene by Au(III) precedes product-forming reductive elimination and subsequent cycle-closing reoxidation of the metal. Despite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tic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auration events, high selectivity is observed for heterocoupling (C-Si then C-H auration) over homocoupling of either the arylsilane or the arene (C-Si then C-Si, or C-H then C-H auration);
    已经研究了催化芳烃与芳基三甲基硅烷偶联的机制,采用改进的预催化剂 (thtAuBr3) 促进动力学分析。结合线性自由能关系、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和化学计量实验,数据支持了一种涉及 Au(I)/Au(III) 氧化还原循环的机制,其中芳基硅烷芳烃被 Au( III) 先于形成产物的还原消除和随后的属循环闭合再氧化。尽管这两个 auration 事件之间的基本机制相似,但观察到杂偶联(C-Si 然后 CH auration)比芳基硅烷芳烃的均偶联(C-Si 然后 C-Si,或 CH 然后 CH auration)具有高选择性;这种化学选择性源于每个亲电取代的产物决定基本步骤的差异。反应的周转限制步骤涉及到芳烃 π 复合物途中的缔合取代。讨论了这种洞察力对方法实施的影响。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试剂2,5-Dibromo-3,4-dihexylthiophene 苯-1,2,4-三羧酸-丙烷-1,2,3-三醇(1:1) 碘吡咯 癸氯-二茂铁 甲酮,(4,5-二溴-1H-吡咯-2-基)苯基- 甲基3-氟-1H-1,2,4-三唑-5-羧酸酯 溴代二茂铁 溴-(3-溴-2-噻嗯基)镁 派瑞林D 派瑞林 F 二聚体 氯代二茂铁 曲洛酯 异噻唑,3-氯-5-甲基- 地茂酮 四碘硒吩 四碘噻吩 四碘呋喃 四溴噻吩 四溴吡咯 四溴-N-甲基吡咯 四氯噻吩 四氟噻吩 噻菌腈 噻美尼定. 噻吩,3-溴-4-(1-辛炔基)- 噻吩,3-溴-2-[2-(甲硫基)乙烯基]-,(Z)- 噻吩,3-溴-2-[2-(甲硫基)乙烯基]-,(E)- 噻吩,3-溴-2-[2-(甲硫基)乙烯基]-,(E)- 噻吩,2,5-二氯-3,4-二(氯甲基)- 喷贝特 咪唑烷,2-(4-溴-5-甲基-2-呋喃基)-1,3-二甲基- 叔丁基2-溴-4,6-二氢-5H-吡咯并[3,4-D]噻唑-5-羧酸酯 叔-丁基3-溴-6,7-二氢-1H-吡唑并[4,3-C]吡啶-5(4H)-甲酸基酯 叔-丁基2-溴-5,6-二氢咪唑并[1,2-A]吡嗪-7(8H)-甲酸基酯 叔-丁基(4-溴-5-氰基-1-甲基-1H-吡唑-3-基)氨基甲酯 双环[4.2.0]辛-1,3,5-三烯-7-甲腈,2-氟- 八氟联苯烯 八氟二苯并硒吩 全氟苯并环丁烯二酮 二苯基氯化碘盐 二联苯碘硫酸盐 二氯对二甲苯二聚体 二氯[2-甲基-3(2H)-异噻唑酮-O]的钙合物 二氯-1,2-二硫环戊烯酮 二-(3-溴-1,2,4-噻二唑-5-基)-二硫醚 二(2-噻吩基)碘鎓 乙酸,[[[1-(3-溴-5-异[口噁]唑基)亚乙基]氨基]氧代]-,甲基酯,(E)- [四丁基铵][Δ-三(四氯-1,2-苯二醇酸根)磷酸盐(V)] [3-(4-氯-3,5-二甲基-1H-吡唑-1-基)丙基]胺 [3-(4-氯-1H-吡唑-1-基)-2-甲基丙基]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