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o-aminobenzylsalicylideneimine | 501446-92-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o-aminobenzylsalicylideneimine
英文别名
2-[(2-Aminophenyl)methyliminomethyl]phenol
o-aminobenzylsalicylideneimine化学式
CAS
501446-92-0
化学式
C14H14N2O
mdl
——
分子量
226.278
InChiKey
STIMUIXSPMDSR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2-103 °C(Solv: benzene (71-43-2); hexane (110-54-3))
  • 沸点:
    416.6±35.0 °C(Predicted)
  • 密度:
    1.13±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58.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o-aminobenzylsalicylideneimin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丙酮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NiII、PdII 和 PtII 复合物与新型四齿苯甲脒配体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
    摘要:
    N-(二烷基硫代氨基甲酰基)苯甲亚胺酰氯与邻(水杨亚胺)苄胺反应形成一类新型四齿苯甲脒配体(H2LEt 和 H2LMorph),它们很容易与 Ni(CH3COO)2、[PdCl2(CH3CN)2] 和[PtCl2(PPh3)2] 形成复合物 [M(LR)] [M = Ni (4), Pd (5), Pt (6)]。在所有配合物中,H2LR 都被双重去质子化并通过其 N2OS 供体组与金属离子结合,并建立一个扭曲的方形平面配位球。研究了化合物对 MCF-7 和 Hep-G2 细胞的抗增殖作用。H2LMorph 的复合物通常比 H2LEt 的复合物更活跃。虽然 H2LEt 及其复合物对 Hep-G2 系表现出更强的作用,但 H2LMorph 的相应化合物对两种细胞系表现出几乎相同的作用。在每个系列的化合物中,
    DOI:
    10.1002/zaac.201500203
  • 作为产物:
    描述:
    水杨醛2-氨基苄胺乙醇 为溶剂, 反应 5.5h, 以70%的产率得到o-aminobenzylsalicylidenei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源自 2-氨基苄胺及其 Cu(II) 配合物的 Schiff 碱的合成和表征:该配合物在铂电极上的电聚合
    摘要:
    前体 (H3A) 通过 2-氨基苄胺与水杨醛的单缩合合成,然后使用 H3A 和 3-甲氧基水杨醛制备四齿席夫碱配体 (H2L)。制备了这种新配体的铜 (II) 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电子吸收、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 和磁化率进行了表征。对于配体,获得了 1H- 和 13C-NMR 和液相色谱质谱 (LC-MS) 光谱。四齿配体通过酚氧和偶氮甲碱与 Cu(II) 配位。还描述了这种金属络合物在制备改性电极中的用途。在 0.1 mol dm-3 的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通过 0 和 1 之间的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表面上电聚合 CuL。6 V 与 Ag/Ag+。研究了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并提出了表面限制聚合机制。
    DOI:
    10.1080/00958972.2010.49685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