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N,N-bis(2-(pyridin-2-yl)ethyl)aminomethyl)-6-(N,N-bis((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4-methylphenol | 1416014-99-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N,N-bis(2-(pyridin-2-yl)ethyl)aminomethyl)-6-(N,N-bis((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4-methylphenol
英文别名
[2-({Bis[2-(pyridin-2-yl)ethyl]amino}methyl)-6-{[bis(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4-methylphenol]
2-(N,N-bis(2-(pyridin-2-yl)ethyl)aminomethyl)-6-(N,N-bis((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4-methylphenol化学式
CAS
1416014-99-7
化学式
C35H38N6O
mdl
——
分子量
558.726
InChiKey
KYIWHYZZHHQRL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77
  • 重原子数:
    42.0
  • 可旋转键数:
    14.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6
  • 拓扑面积:
    78.2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7.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pper(II) perchlorate hexahydrate 、 2-(N,N-bis(2-(pyridin-2-yl)ethyl)aminomethyl)-6-(N,N-bis((pyridin-2-yl)methyl)aminomethyl)-4-methylphenol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51%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酪氨酸酶的HOPNO抑制剂的不对称结合模式:从模型配合物到酶。
    摘要:
    酪氨酸酶(Ty)抑制剂的结合模式的解密对于了解如何调节酪氨酸酶活性至关重要。在本文中,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相结合,我们研究了不对称酪氨酸酶功能模型及其与2-羟基吡啶-N的相互作用氧化物(HOPNO),一种新型且有效的细菌Ty竞争性抑制剂。酪氨酸酶模型是一个双核铜络合物,由一个带有两个不同络合臂(即(双(2-乙基吡啶基)氨基)甲基和(双(2-甲基吡啶基)氨基)甲基)的螯合环桥接。配合物的几何不对称性引起HOPNO的不对称结合。与在相似的对称络合物上获得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使用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 / MM)计算,我们研究了细菌来源酪氨酸酶中的结合模式。获得了一种新的不对称结合模式,该模式与酶的第二个配位域相连。
    DOI:
    10.1002/chem.20120264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酪氨酸酶的HOPNO抑制剂的不对称结合模式:从模型配合物到酶。
    摘要:
    酪氨酸酶(Ty)抑制剂的结合模式的解密对于了解如何调节酪氨酸酶活性至关重要。在本文中,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相结合,我们研究了不对称酪氨酸酶功能模型及其与2-羟基吡啶-N的相互作用氧化物(HOPNO),一种新型且有效的细菌Ty竞争性抑制剂。酪氨酸酶模型是一个双核铜络合物,由一个带有两个不同络合臂(即(双(2-乙基吡啶基)氨基)甲基和(双(2-甲基吡啶基)氨基)甲基)的螯合环桥接。配合物的几何不对称性引起HOPNO的不对称结合。与在相似的对称络合物上获得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使用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 / MM)计算,我们研究了细菌来源酪氨酸酶中的结合模式。获得了一种新的不对称结合模式,该模式与酶的第二个配位域相连。
    DOI:
    10.1002/chem.2012026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ation of a Heterodinuclear Iron(III)‐Copper(II) Complex Based on an Asymmetric Dinucleating Ligand System
    作者:Florian Heims、Valeriu Mereacre、Antonella Ciancetta、Stefan Mebs、Annie K. Powell、Claudio Greco、Kallol Ray
    DOI:10.1002/ejic.201200156
    日期:2012.10
    The site-directed generation of a heterodinuclear FeIIICuII complex by using a new asymmetric dinucleating ligand FloH is reported. The iron(III) ion is introduced first on the preferential metal-binding site of the ligand tha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ally favored five-membered chelate rings upon metal-binding. Copper(II) is introduced in the next step. The stepwise metalation strategy
    报道了使用新的不对称双核配体 FloH 定点生成异双核 FeIIICuII 复合物。 (III) 离子首先引入配体的优先属结合位点,导致在属结合时形成热力学有利的五元螯合环。在下一步中引入 (II)。为了避免统计分布,这里报告的逐步属化策略可以扩展到其他异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它们的同属类似物相比,这种配合物可以提供新的光谱特性、电子结构和反应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