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chloromethyl)phenyl)-4,5-dihydrooxazole | 860542-84-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chloromethyl)phenyl)-4,5-dihydrooxazole
英文别名
2-[4-(chloromethyl)phenyl]-4,5-dihydro-1,3-oxazole
2-(4-(chloromethyl)phenyl)-4,5-dihydrooxazole化学式
CAS
860542-84-3
化学式
C10H10ClNO
mdl
——
分子量
195.648
InChiKey
HNHPUTLFDOEIM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3.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
  • 拓扑面积:
    21.59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4-(chloromethyl)phenyl)-4,5-dihydrooxazole 在 sodium azid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乙腈 为溶剂, 以90 %的产率得到2-[4-(azidomethyl)phenyl]-4,5-dihydro-1,3-ox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半夹心铱 (III) 复合物的细胞蛋白靶标的鉴定揭示了其通过亲电和氧化应力的双重作用机制
    摘要:
    抗癌药物候选细胞内靶标的鉴定提供了有关其作用机制的关键信息。利用抗癌 (C∧N) 螯合半夹心铱 (III) 复合物共价结合蛋白质的能力,使用生物正交叠氮探针的点击化学将苯基恶唑啉螯合铱复合物定位在细胞内,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组全蛋白质组规模。参与蛋白质折叠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的蛋白质被确定为高亲和力靶标。经过铱复合物处理,热休克蛋白 HSP90 的折叠活性在体外受到抑制,并且观察到主要的细胞骨架解体。多种成像和生化方法验证了选定的靶标,并提供了该复合物对活人类细胞影响的多尺度概述。我们证明它具有双重作用,可在细胞中诱导亲电和氧化应激,从而解释其细胞毒性。所提出的方法工作流程可以为金属药物发现开辟创新途径。
    DOI:
    10.1021/acs.jmedchem.3c02000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深入了解(C^N)螯合半夹心铱配合物的抗增殖机制
    摘要:
    作为铂衍生物的替代品,基于过渡金属的抗癌化合物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因为它们可能表现出不同但知之甚少的作用机制。我们使用基于结构-活性关系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具有通式 [IrCp*(phox)Cl]的十个 (C^N) 螯合半夹心铱III配合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其中( phox) 是形成 5 元金属环的 2-苯基恶唑啉配体。这一系列的化合物一旦溶解在 DMSO 中就会经历它们的氯配体的快速交换。它们对 HeLa 细胞具有细胞毒性,IC 50值在微摩尔范围内,并诱导 caspase-3(一种凋亡标记物)的快速激活。体外,突出显示了所有配合物对 NADH 的氧化能力,但只有在恶唑啉环上带有取代基的配合物能够产生微摩尔范围的H 2 O 2。然而,我们展示了使用强大的基于 HyPer 蛋白氧化还原传感器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大多数复合物可以迅速提高细胞内 H 2 O 2 的水平。因此,这项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以部分解释这些复合物对
    DOI:
    10.1039/d0dt03414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minophenyl-2-oxazolines as Local Anesthetics
    作者:M. T. Leffler、Roger Adams
    DOI:10.1021/ja01290a042
    日期:1937.1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