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ert-butyl 4-(2-chlorophenyl)-3-oxobutanoate | 1431726-81-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ert-butyl 4-(2-chlorophenyl)-3-oxobutanoate
英文别名
——
tert-butyl 4-(2-chlorophenyl)-3-oxobutanoate化学式
CAS
1431726-81-6
化学式
C14H17ClO3
mdl
——
分子量
268.74
InChiKey
FYKNCJDZBQEYS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8
  • 重原子数:
    18.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43.37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ert-butyl 4-(2-chlorophenyl)-3-oxobutanoate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0)sodium ethanolatepotassium carbonate三氟乙酸 、 lithium hydroxide 、 2-二环己基磷-2,4,6-三异丙基联苯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醇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6.0h, 生成 7-((4-(2-chlorobenzyl)pyrimidin-2-yl)amino)-1-cyclopropyl-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鉴定 CH2 连接的喹诺酮-氨基嘧啶杂合体作为有效的抗 MRSA 药物:耐药潜力低且与氟喹诺酮抗生素缺乏交叉耐药性
    摘要:
    我们之前获得的一种抗菌剂 的结构优化导致发现了一类新的 CH 连接的喹诺酮-氨基嘧啶杂合体,具有有效的抗 MRSA 活性。令人惊讶的是,在喹诺酮核上缺少 C-6 氟原子的杂合体表现出与相应的 6-氟对应物相同甚至更强的抗 MRSA 活性,尽管已建立的构效关系 (SAR) 表明 6-氟原子取代基增强了传统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此外,这些新的杂合体尽管在结构上与传统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但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最活跃的化合物,对氟喹诺酮敏感菌株 USA500 和耐药 MRSA 分离株 Mu50 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MIC 值为 0.39 μg/mL。进一步的耐药性发展研究表明 MRSA 不太可能获得针对 的耐药性。此外,还表现出良好的半衰期和安全性。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进化具有高耐药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DOI:
    10.1016/j.ejmech.2024.116399
  • 作为产物:
    描述:
    盐酸 作用下, 反应 3.5h, 生成 tert-butyl 4-(2-chlorophenyl)-3-oxobutan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鉴定 CH2 连接的喹诺酮-氨基嘧啶杂合体作为有效的抗 MRSA 药物:耐药潜力低且与氟喹诺酮抗生素缺乏交叉耐药性
    摘要:
    我们之前获得的一种抗菌剂 的结构优化导致发现了一类新的 CH 连接的喹诺酮-氨基嘧啶杂合体,具有有效的抗 MRSA 活性。令人惊讶的是,在喹诺酮核上缺少 C-6 氟原子的杂合体表现出与相应的 6-氟对应物相同甚至更强的抗 MRSA 活性,尽管已建立的构效关系 (SAR) 表明 6-氟原子取代基增强了传统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此外,这些新的杂合体尽管在结构上与传统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但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最活跃的化合物,对氟喹诺酮敏感菌株 USA500 和耐药 MRSA 分离株 Mu50 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MIC 值为 0.39 μg/mL。进一步的耐药性发展研究表明 MRSA 不太可能获得针对 的耐药性。此外,还表现出良好的半衰期和安全性。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进化具有高耐药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DOI:
    10.1016/j.ejmech.2024.11639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rganocatalyzed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Morphans
    作者:Ben Bradshaw、Claudio Parra、Josep Bonjoch
    DOI:10.1021/ol400926p
    日期:2013.5.17
    A general effective organocatalyzed synthesis of enantioenriched morphans with up to 92% ee was developed. The morphan scaffold was constructed in a one-pot tandem asymmetric organocatalyzed Michael addition followed by a domino Robinson annulation/aza-Michael intramolecular reaction sequence from easily available starting materials.
    开发了一种通用的有效有机催化合成ee高达92%的对映体富集的吗啡的方法。用一锅串联不对称有机催化迈克尔加成反应构建吗啡骨架,然后从容易获得的起始原料中进行多米诺罗宾逊环化/氮杂-迈克尔分子内反应序列。
  • Design of β-Keto Esters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Synthesis, In Vitro Evaluation, and 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Their Reactivity and Quorum-Sensing Inhibition Capacity
    作者:Maximiliano Martínez-Cifuentes、Emmanuel Soto-Tapia、Camila Linares-Pipón、Ben Bradshaw、Paulina Valenzuela-Hormazabal、David Ramírez、Patricio Muñoz-Torres、Claudio Parra
    DOI:10.3390/ph16101339
    日期:——
    proposes the design of β-keto esters as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The design wa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inducer of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N-(3-oxo-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 (3-oxo-C6-HSL). Eight β-keto ester analogues were synthesised with good yields and were spectroscopically characterised, showing that the compounds were only present in their β-keto ester tautomer form. We carried out
    这项工作提出了将 β-酮酯设计为抗菌化合物。该设计基于细菌群体感应的自诱导剂 N-(3-氧代-己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 (3-oxo-C6-HSL) 的结构。八种 β-酮酯类似物的合成具有良好的收率,并进行了光谱表征,表明这些化合物仅以 β-酮酯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我们对化合物的反应性和 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 LasR 和 LuxS 群体感应(QS)蛋白进行了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计算,其中涉及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可靠的 ADME 性质,并且只有化合物 7 具有亲电子毒性。理论反应性研究表明,化合物 6 和 8 与该系列的其余化合物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局部反应性。根据其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计算,化合物 8 在与 LasR 和 LuxS QS 蛋白有效相互作用的能力方面表现出最有前途的潜力。针对人类致病菌绿假单胞菌和黄色葡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