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bis(2-pyridylethyl)-2-methylthioethylamine)](1+) | 210816-2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bis(2-pyridylethyl)-2-methylthioethylamine)](1+)
英文别名
Cu(BPEMEA)(1+)
[Cu(bis(2-pyridylethyl)-2-methylthioethylamine)](1+)化学式
CAS
210816-21-0
化学式
C17H23CuN3S
mdl
——
分子量
365.002
InChiKey
BQPIDUCSOIAPH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u(bis(2-pyridylethyl)-2-methylthioethylamine)](1+) 在 Ru(NH3)4(1,10-phenanthroline)(3+)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Cu(BPEMEA)(2+)
    参考文献:
    名称:
    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摘要:
    已在25°C的水溶液中(mu = 0.10 M)检查了三种与多种还原和氧化反试剂反应的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各自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对于所有研究的配体,胺氮用作桥头原子。配体中的两个(PMMEA和PEMEA)在连接的支链上包含两个硫醚硫和一个吡啶基氮作为供体原子,而第三个配体(BPEMEA)具有两个吡啶基氮和一个硫醚硫。还对另外两个紧密相关的三脚架配体复合物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动力学研究。将结果与我们先前对Cu(II / I)系统的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比较,该系统涉及在所有三个分支上均带有硫醚硫供体原子的三脚架配体(TMMEA)。在所有系统中 Cu(II / I)电子自交换率常数(k(11))令人惊讶地小,范围约为0.03-50 M(-)(1)s(-)(1)。该结果与Yandell报道的早期研究相一致,该研究涉及用四个相似的三脚架配体系统还原Cu(II)配合物,并且得出结论,主要反应途径
    DOI:
    10.1021/ic030176c
  • 作为产物:
    描述:
    Cu(BPEMEA)(2+) 在 Ru(NH3)5(isonicotinamide)(2+)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Cu(bis(2-pyridylethyl)-2-methylthioethylamine)](1+)
    参考文献:
    名称:
    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摘要:
    已在25°C的水溶液中(mu = 0.10 M)检查了三种与多种还原和氧化反试剂反应的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各自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对于所有研究的配体,胺氮用作桥头原子。配体中的两个(PMMEA和PEMEA)在连接的支链上包含两个硫醚硫和一个吡啶基氮作为供体原子,而第三个配体(BPEMEA)具有两个吡啶基氮和一个硫醚硫。还对另外两个紧密相关的三脚架配体复合物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动力学研究。将结果与我们先前对Cu(II / I)系统的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比较,该系统涉及在所有三个分支上均带有硫醚硫供体原子的三脚架配体(TMMEA)。在所有系统中 Cu(II / I)电子自交换率常数(k(11))令人惊讶地小,范围约为0.03-50 M(-)(1)s(-)(1)。该结果与Yandell报道的早期研究相一致,该研究涉及用四个相似的三脚架配体系统还原Cu(II)配合物,并且得出结论,主要反应途径
    DOI:
    10.1021/ic030176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