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 465516-4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英文别名
2-[(2-Propan-2-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化学式
CAS
465516-40-9
化学式
C16H17NO
mdl
——
分子量
239.317
InChiKey
XNUPNERAVRZQT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9
  • 拓扑面积:
    3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2-((2-异丙基苯基氨基)-甲基)苯酚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重排反应进行钯催化的区域选择性C-苄基化:获得苄基取代的苯胺
    摘要:
    据报道,钯催化了前所未有的C-苄基化重排反应。反应通过重排进行,从而直接合成对位或邻位苄基取代的N-甲基苯胺。以高区域选择性获得产物,而无需在催化过程中使用配体。
    DOI:
    10.1002/chem.20160394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氨基酚作为铜催化乌尔曼型二芳基醚合成的高效配体
    摘要:
    嘉兴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2013年8月14日收稿, 2013年9月26日收稿 关键词: 铜催化剂, 氨基酚, 乌尔曼偶联, 二芳基醚碳氧键广泛存在于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中、重要的药物化合物和聚合物。
    DOI:
    10.5012/bkcs.2013.34.12.3915
  • 作为试剂:
    描述:
    4-碘甲苯木榴油potassium phosphatecopper(l) iodide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79%的产率得到1-甲氧基-2-(4-甲基苯氧基)苯
    参考文献:
    名称:
    水杨醛亚胺配体辅助的铜催化乌尔曼型二芳基醚的合成
    摘要:
    摘要设计了一系列水杨醛亚胺配体,以促进铜催化的Ullmann交叉偶联反应。筛选过程后,发现2-((2-异丙基苯基亚氨基)甲基)苯酚可作为该反应的良好支撑配体。利用这种席夫碱配体作为新的支持配体,芳烃溴化物和芳基碘化物与各种酚的铜催化偶联反应在温和条件下成功地以高收率进行。在K 3 PO 4和催化量的铜(I)盐存在下,在二恶烷中以优异的产率获得了各种二芳基醚。
    DOI:
    10.1016/j.cclet.2013.11.03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the DNA binding and <i>in vitro</i>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new copper(<scp>ii</scp>) N<sub>2</sub>O<sub>2</sub> Schiff base complexes
    作者:Tunde Lewis Yusuf、Damilola Caleb Akintayo、Segun Daniel Oladipo、Adesola Abimbola Adeleke、Kolawole Olofinsan、Banele Vatsha、Nonhlagabezo Mabuba
    DOI:10.1039/d2nj01477g
    日期:——
    and plasma protein gives insigh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for medical and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Thus, we synthesized new series of copper(II) N,O-Schiff base complexes, [Cu(L1)2] (1), [Cu(L2)2] (2) and [Cu(L3)2] (3) (HL1 = 2-(((2-chlorophenyl)imino)methyl)phenol, HL2 = 2-(((2-isopropylphenyl)imino)methyl)phenol, and HL3 = 2-(((2-methoxyphenyl)imino)methyl)phenol). The complexes were
    过渡属配合物与 DNA 和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用于医疗和生物技术应用的新材料的开发。因此,我们合成了新系列的(II)N,O-席夫碱配合物,[Cu(L 1 ) 2 ] ( 1 )、[Cu(L 2 ) 2 ] ( 2 ) 和 [Cu(L 3 ) 2 ] ( 3 ) (HL 1 = 2-(((2-氯苯基)亚基)甲基)苯酚、HL 2 = 2-(((2-异丙基苯基)亚基)甲基)苯酚、HL 3= 2-(((2-甲氧基苯基)亚基)甲基)苯酚)。通过 X 射线晶体学、质谱法、循环伏安法、元素分析法、FT-IR 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配合物进行了阐明。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表明, ( II ) 中心采用略微扭曲的方形平面几何形状,分别带有两个双齿席夫碱配体L 1和L 2。配体通过亚胺氮和氧原子采用 κ 2 N:O 配位模式。配合物3中围绕 ( II ) 中心的几何形状在 88.69(12)°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