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enzoic acid, 4-[[(3S)-3,7-dimethyloctyl]oxy]-, methyl ester | 886761-1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enzoic acid, 4-[[(3S)-3,7-dimethyloctyl]oxy]-, m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methyl 4-((S)-3,7-dimethyloctyloxy) benzoate;methyl 4-[(3S)-3,7-dimethyloctyloxy]benzoate;methyl 4-((S)-3,7-dimethyloctyloxy)benzoate;(4)dm8*G0-CO2CH3
Benzoic acid, 4-[[(3S)-3,7-dimethyloctyl]oxy]-, methyl ester化学式
CAS
886761-14-4
化学式
C18H28O3
mdl
——
分子量
292.419
InChiKey
MERLLNOMNMDGLJ-HNNXBMF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82.5±15.0 °C(Predicted)
  • 密度:
    0.972±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7
  • 重原子数:
    21.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1
  • 拓扑面积:
    35.5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螺旋桨状氢键合香蕉-三聚氰胺复合物诱导螺旋超分子组织
    摘要:
    此处介绍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使用液晶和介晶状态中涉及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复杂分子组织的新示例。我们采用了一种设计策略,其中氢键允许三聚氰胺的 pi 堆积趋势和 V 形分子的横向相互作用能力相结合,这已通过向列、近晶或柱状中间相得到广泛证明。这种组合解决了具有固有螺旋组织的柱状排列的形成。在这项工作中,具有类似于香蕉液晶结构的非介晶和介晶 V 型酸以 3 比 1 的比例与 2,4,6-三氨基-1,3,5-三嗪衍生物络合, 分别。由此获得了氢键超分子,其在溶液中的形成和稳定性已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技术得到证实。DOSY 实验使我们能够在溶液中评估复合物的存在及其四聚体组成。所有配合物都显示出介晶能力,并通过 X 射线衍射和 CD 光谱研究了它们的介晶组织。结果使我们能够为源自超分子复合物的螺旋桨状构象的中间相提出螺旋柱状模型。并通过 X 射线衍射和 CD 光谱研究了它们的介晶组织。结果使我们能够为源自超
    DOI:
    10.1021/ja0585477
  • 作为产物:
    描述:
    (S)-1-bromo-3,7-dimethyloctane对羟基苯甲酸甲酯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13.0h, 以94%的产率得到Benzoic acid, 4-[[(3S)-3,7-dimethyloctyl]oxy]-, m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复杂的构建块扩展自组装树突和超分子树突的结构多样性
    摘要:
    报告了具有复杂结构的 AB4 和 AB5 树枝状构件的第一个例子的设计和合成。基于 AB4 和 AB5 结构单元与 AB2 和 AB3 苄醚树突的不同组合,对从混合树突自组装的超分子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和逆向结构分析表明,这些新的混合树突中没有一个表现出以前遇到的苄基醚树突库的构象。这些混合树突使人们能够发现一些非常不寻常的锥形和圆锥形树突,这些树突是由其重复单元和顶点的分子内反折叠产生的。新的向后折叠的锥形树突具有双倍厚度并自组装成松树状柱子,呈现出长程 7/2 螺旋顺序。向后折叠的圆锥形树枝状结构自组装成球形树枝状聚合物。还发现了非向后折叠的截锥形树突。它们自组装成球形树枝状大分子,其中心密度较小。还报告了显示新冠状构象的树突的发现。冠状树突自组装成远程 5/1 螺旋锥柱。长程 7/2 和 5/1 螺旋结构是通过首次将螺旋衍射理论应用于从超分子树枝状聚合物的定向纤维获得的 X 射线图的分析中建立的。冠状树突自组装成远程
    DOI:
    10.1021/ja073714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olecular Structure of Helical Supramolecular Dendrimers
    作者:Mihai Peterca、Virgil Percec、Mohammad R. Imam、Pawaret Leowanawat、Kentaro Morimitsu、Paul A. Heiney
    DOI:10.1021/ja806524m
    日期:2008.11.5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helical supramolecular dendrimers generated from self-assembling dendrons and dendrimers and from self-organizable dendronized polymers was elucid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simulation of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their oriented fibers. These simulations were based on helical diffraction theory applied to simplified atomic helical models, followed by Cerius2 calculations
    通过模拟定向纤维的 X 射线衍射图,首次阐明了由自组装树枝状聚合物和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自组织树枝状聚合物产生的螺旋超分子树枝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这些模拟基于应用于简化原子螺旋模型的螺旋衍射理论,然后是基于其完整分子螺旋结构的 Cerius2 计算。筛选了数百个样品,直到包含 14 个超分子树枝状聚合物和树枝状聚合物的库在其定向纤维的 X 射线衍射图中提供了足够数量的螺旋特征。这种技术组合提供了单 9(2) 和 -11(3) 螺旋、三重 6(1)、-8(1)、-9(1) 和 -12(1) 螺旋的示例,以及由冠状树枝状大分子、空心和非空心超分子冠状树枝状大分子、空心和非空心超分子盘状树枝状大分子以及空心和非空心超分子和大分子螺旋状结构组装而成的八角 32(1) 螺旋。这里阐述的用于确定分子螺旋结构的方法是从结构生物学领域移植过来的,将适用于其他类别的合成螺旋组件。螺旋超分子组件的分子结构的确定有
  • Percec, Virgil; Peterca, Mihai; Dulcey, Andres 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vol. 130, p. 13079 - 13094
    作者:Percec, Virgil、Peterca, Mihai、Dulcey, Andres E.、Imam, Mohammad R.、Hudson, Steven D.、et al.
    DOI:——
    日期:——
  • Percec, Virgil; Imam, Mohammad R.; Peterca, Miha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vol. 131, p. 1294 - 1304
    作者:Percec, Virgil、Imam, Mohammad R.、Peterca, Mihai、Wilson, Daniela A.、Heiney, Paul 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