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fluorouracil-1-acetyl chloride | 111510-34-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fluorouracil-1-acetyl chloride
英文别名
2-(5-Fluoro-2,4-dioxopyrimidin-1-yl)acetyl chloride
5-fluorouracil-1-acetyl chloride化学式
CAS
111510-34-0
化学式
C6H4ClFN2O3
mdl
——
分子量
206.561
InChiKey
PWIYWKCMINASE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1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66.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fluorouracil-1-acetyl chloride吡啶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苯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Regiospecifically Substituted Pyrimidyl Derivatives and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Penems
    摘要:
    DOI:
    10.3987/com-88-s10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设计的基于5-氟尿嘧啶的桥联倍半硅氧烷作为自主酸触发的药物递送系统
    摘要:
    已经合成了两种分别带有两个和三个5-氟尿嘧啶(5-FU)单元的新前药,并显示它们可以有效治疗人乳腺癌细胞。除5-FU外,它们还打算通过氢键与有机桥连的硅烷形成络合物,然后通过溶胶-凝胶工艺进行水解缩合,以构建酸响应性桥连的倍半硅氧烷(BS)。尽管5-FU本身和带有2个5-FU单元的前药已从相应的材料中完全浸出,但带有3个5-FU单元的前药已成功地保留在最终的BS中。固态NMR(29 Si和13 C)光谱显示,有机桥连硅烷的有机片段通过共价键保留在杂化物中,而11 H NMR光谱分析为带有三个5-FU单元的前药与基于三嗪的杂化基质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BS中的复合物在中性介质下不受影响,即使在高达5的pH值的酸性条件下也可以运行,从而通过HPLC分析证明并通过FTIR和13 C NMR光谱研究证实了该药物的递送。此类功能性BS是有前途的材料,可作为有载体的材料,因为可控和有针对性的药物递送可避免抗癌药物5-FU的副作用。
    DOI:
    10.1002/chem.20130108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mbination of 5-fluorouracil and thymoquinone targets stem cell gene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作者:Benardina Ndreshkjana、Aysun Çapci、Volker Klein、Pithi Chanvorachote、Julienne K. Muenzner、Kerstin Huebner、Sara Steinmann、Katharina Erlenbach-Wuensch、Carol I. Geppert、Abbas Agaimy、Farah Ballout、Chirine El-Baba、Hala Gali-Muhtasib、Adriana Vial Roehe、Arndt Hartmann、Svetlana B. Tsogoeva、Regine Schneider-Stock
    DOI:10.1038/s41419-019-1611-4
    日期:——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CSCs) resid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have tumorigenic capacity and contribute to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and disease relaps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survival of colorectal CSCs after 5-fluorouracil (5-FU)-based therapy leads to cancer recurrence. Thus CSCs represent a promising drug target. Here,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novel hybrid molecules linking 5-FU with the plant-derived compound thymoquinone (TQ) and tested the potential of individual compounds and their combination to eliminate colorectal CSCs. Both, Combi and SARB hybrid showed augmented cytotoxicity against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but were non-toxic to organoids prepared from healthy murine small intestine. NanoString analysis revealed a unique signature of de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Q and 5-FU (Combi) and SARB treatment. Importantly, two principle stem cell regulatory pathways WNT/ß-Catenin and PI3K/AKT were found to be downregulated after Combi and hybrid treatment. Furthermore, both treatments strikingly eliminated CD133+ CSC population, accompanying the depleted self-renewal capacity by eradicating long-term propagated 3D tumor cell spheres at sub-toxic doses. In vivo xenografts on chicken eggs of SARB-treated HCT116 cells showed a prominent nuclear ß-Catenin and E-cadherin staining. This was in line with the reduce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ß-Catenin and diminished cell adhesion under SARB exposure. In contrast to 5-FU, both, Combi and SARB treatment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angiogenic capacity of the remaining resistant tumor cells. Taken together, combination or hybridization of single compounds target simultaneously a broader spectrum of oncogenic pathways leading to an effective eradic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摘要: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的癌干细胞(CSCs)具有肿瘤形成能力,并导致化疗抗药性和疾病复发。众所周知,结直肠CSCs在5-尿嘧啶(5-FU)基础治疗后的存活导致癌症复发。因此,CSCs代表了一个有前途的药物靶点。在这里,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将5-FU与植物衍生化合物百里香醌(TQ)连接的新型混合分子,并测试了单个化合物及其组合消除结直肠CSCs的潜力。Combi和SARB混合物均显示出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强细胞毒性,但对从健康小鼠小肠制备的器官样体无毒。NanoString分析显示,对TQ和5-FU(Combi)以及SARB处理的组合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失调特征。重要的是,两个主要的干细胞调控途径WNT/ß-Catenin和PI3K/AKT在Combi和混合物处理后被发现下调。此外,这两种治疗显著消除了CD133+ CSC人口,通过根除长期传播的3D肿瘤细胞球在次毒性剂量下伴随着降低的自我更新能力。在SARB处理的HCT116细胞的鸡蛋体内异种移植物上显示出明显的核β-连环蛋白和E-粘蛋白染色。这与SARB暴露下的β-连环蛋白的转录活性降低和细胞粘附减弱一致。与5-FU相比,Combi和SARB治疗有效降低了剩余抗药性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总的来说,单一化合物的组合或混合化同时靶向更广泛的致癌途径,从而有效根除结直肠癌细胞。
  • [2-(5′-氟尿嘧啶)乙酸-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酐及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159249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本发明属于抗肿瘤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尿嘧啶与二氨基甲酸盐化合物P1的设计、合成及其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2‑(5´‑尿嘧啶乙酸二乙基氨基甲酸]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将5‑尿嘧啶进行一定的衍生之后,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通过化学键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潜在的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活性,并且联合离子使用,其对应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表明其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细胞转移实验也显示出其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 [2-(5′-氟尿嘧啶)乙酸-(N-乙基)哌嗪基二硫 代氨基甲酸]酐及其应用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1825623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本发明属于抗肿瘤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尿嘧啶与二氨基甲酸盐化合物P1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2‑(5´‑尿嘧啶乙酸‑(N‑乙基)哌嗪基二氨基甲酸]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将5‑尿嘧啶进行一定的衍生之后,与(N‑乙基)哌嗪基二氨基甲酸酯通过化学键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潜在的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活性,并且联合离子使用,其对应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表明其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细胞转移实验也显示出其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 [2-(5′-氟尿嘧啶)乙酸-乙基苯基二硫代氨基 甲酸]酐及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151803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本发明属于抗肿瘤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尿嘧啶与二氨基甲酸盐化合物P1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2‑(5´‑尿嘧啶乙酸乙基苯基二氨基甲酸]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将5‑尿嘧啶进行一定的衍生之后,与乙基苯基二氨基甲酸通过化学键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潜在的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活性,并且联合离子使用,其对应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表明其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细胞转移实验也显示出其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 [2-(5′-氟尿嘧啶)乙酸-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 甲酸]酐及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166223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本发明属于抗肿瘤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尿嘧啶与二氨基甲酸盐化合物P1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2‑(5´‑尿嘧啶乙酸吡咯烷基二氨基甲酸]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将5‑尿嘧啶进行适当的衍生之后,与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通过化学键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潜在的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活性,并且联合离子使用,其对应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表明其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细胞转移实验也显示出其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