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bromo-2,2-dimethylpropyl 2'-naphthyl sulfide | 1296204-22-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bromo-2,2-dimethylpropyl 2'-naphthyl sulfide
英文别名
2-(3-Bromo-2,2-dimethylpropyl)sulfanylnaphthalene
3-bromo-2,2-dimethylpropyl 2'-naphthyl sulfide化学式
CAS
1296204-22-2
化学式
C15H17BrS
mdl
——
分子量
309.27
InChiKey
ULWYPWJUBIHBK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6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25.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溴新戊烷2-萘硫醇potassium tert-butylat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8%的产率得到3-bromo-2,2-dimethylpropyl 2'-naphthyl sulfide
    参考文献:
    名称:
    芳烃硫醇阴离子与 1,3-二卤-2,2-二甲基丙烷之间的取代反应。合成范围和机械方面
    摘要:
    研究了苯硫醇、4-甲氧基苯硫醇、2-萘硫醇和2-吡啶硫醇阴离子与1,3-二卤-2,2-二甲基丙烷反应的合成范围。这些反应使单取代和二取代产物的产率从良好到极好。对于所有研究的底物,根据第二个离去基团的性质,单取代的卤化产物是中间体或主要产物。芳基环丙基硫化物被发现是副产物,它们的产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碱浓度 (tertBuOK)。最后,使用新戊基碘作为模型,基于非动力学证据评估了这些反应的机制,表明根据所使用的溶剂,反应从 SRN1 转换为极性 SN2。
    DOI:
    10.3998/ark.5550190.0012.72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ubstitution reactions between arenethiolate anions and 1,3-dihalo-2,2-dimethylpropanes. Synthetic scope and mechanistic aspects
    作者:Alicia Beatriz Peñéñory、Cecilia Andrea Barrionuevo、Juan Elias Argüello
    DOI:10.3998/ark.5550190.0012.721
    日期:——
    The synthetic scope of the reactions between benzenethiolate, 4-methoxybenzenethiolate, 2-naphthalenethiolate, and 2-pyridinethiolate anions with 1,3-dihalo-2,2-dimethylpropane was studied. These reactions render mono and disubstituted products from good to excellent yields. For all the substrates studied the monosubstituted halogenated product is the intermediate or the main product depending on the
    研究了苯硫醇、4-甲氧基苯硫醇、2-萘硫醇和2-吡啶硫醇阴离子与1,3-二卤-2,2-二甲基丙烷反应的合成范围。这些反应使单取代和二取代产物的产率从良好到极好。对于所有研究的底物,根据第二个离去基团的性质,单取代的卤化产物是中间体或主要产物。芳基环丙基硫化物被发现是副产物,它们的产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碱浓度 (tertBuOK)。最后,使用新戊基碘作为模型,基于非动力学证据评估了这些反应的机制,表明根据所使用的溶剂,反应从 SRN1 转换为极性 SN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