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 1206472-82-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英文别名
2-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化学式
CAS
1206472-82-3
化学式
C15H10N4
mdl
——
分子量
246.271
InChiKey
HFZPQBXGZVPLN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8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3.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 cobalt(II) chloride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91.8%的产率得到2-(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cobalt(II)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带有2-吡唑基取代的1,10-菲咯啉配体的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1,3-丁二烯聚合行为
    摘要:
    已成功合成了含有通式[LCoCl 2 ]的三齿2-吡唑基取代的1,10-菲咯啉配体(L)的一系列钴(II)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质谱法进行了全面鉴定。X射线晶体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钴配合物Co4-Co8,并且所有配合物均在钴中心周围采用了扭曲的三角锥几何形状。与甲基铝氧烷合用时,复合物显示出高顺式1,3-丁二烯聚合反应的-1,4-选择性。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主要取决于取代基的性质及其在配体吡唑基环上的位置。在配体的吡唑基环上具有较大取代基的配合物显示出较低的催化活性,吸电子取代基的引入增强了活性。聚合行为几乎不受[Al] / [Co]比率变化的影响,但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活性和顺式-1,4含量均略有下降。版权所有©2013 John Wiley&Sons,Ltd.
    DOI:
    10.1002/aoc.2972
  • 作为产物:
    描述:
    吡唑2-氯-1,10-菲咯啉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3.92 g的产率得到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π–π Stacking, spin density and magnetic coupling strength
    摘要:
    ÏâÏ堆积相互作用是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之一,有时会产生惊人的磁性。虽然自旋密度是分子间磁性耦合体系中磁性耦合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已经提出,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上都没有得到证实。在此,我们对七个未发表的 CuII 复合物和十个已报道的自由基的磁结构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首次证实,短接触原子上的自旋密度是影响 ÏâÏ 堆叠磁耦合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目前报道的数据,当短接触距离大于默认接触半径时,只有当短接触原子上的自旋密度大于 0.1350 时,才能获得中等或相对较强的磁耦合强度;当 Câ¯C 短接触小于默认接触半径 3.4 Ã,但不小于 3.351 Ã,且自旋密度小于 0.1 时,既不能观察到中等磁耦合强度,也不能观察到较强的磁耦合强度。此外,当短接触距离随温度下降而减小时,相关短接触原子上的自旋密度也会增加。在报告的复合物中,相关短接触原子上的小自旋密度是导致弱ÏâÏ磁耦合强度的主要因素。
    DOI:
    10.1039/c3dt51476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 self-condensation of bio-alcohols in the aqueous phase
    作者:Guoqiang Xu、Tijs Lammens、Qiang Liu、Xicheng Wang、Linlin Dong、Aldo Caiazzo、Nadim Ashraf、Jing Guan、Xindong Mu
    DOI:10.1039/c4gc00510d
    日期:——

    Recyclable iridium catalysts have been developed rationally for the direct self-condensation of ethanol and butanol in water and air.

    可回收的铱催化剂已被合理开发,用于在水和空气中直接进行乙醇和丁醇的自身缩合。
  • Selective synthesis of mono- and di-methylated amines using methanol and sodium azide as C1 and N1 sources
    作者:Kaushik Chakrabarti、Anju Mishra、Dibyajyoti Panja、Bhaskar Paul、Sabuj Kundu
    DOI:10.1039/c8gc00863a
    日期:——
    A Ru(II) complex mediated synthesis of various N,N-dimethyl and N-monomethyl amines from organic azides using methanol as a methylating agent is reported. This methodology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a one-pot reaction of bromide derivatives and sodium azide in methanol. Notably, by controlling the reaction time several N-monomethylated and N,N-dimethylated amines were synthesized selectively. The
    报道了使用甲醇作为甲基化剂,由有机叠氮化物介导的Ru(II)络合物介导的各种N,N-二甲基和N-单甲基胺的合成。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溴化物衍生物和叠氮化钠在甲醇中的一锅法反应。明显地,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几个N-单甲基化和N,N选择性合成-二甲基化胺。通过与不同有机叠氮化物的制备规模反应以及抗眩晕药倍他司汀的合成,揭示了该串联过程的实际适用性。进行了一些动力学实验和DFT研究,以了解这种转化的机理。
  • Improved redox couple for electrochemical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申请人: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
    公开号:EP2492277A1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proved redox couple for electrochemical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The redox couple is based on a complex of a first row transition metal, said complex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mono-, bi-, or tridentate ligand comprising a substituted or unsubstituted ring or ring system comprising a five-membered N-containing heteroring and/or a six-membered ring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heteroatoms, at least one of which being a nitrogen atom, said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ring, respective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double bond.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electrolytes and to the devices containing the complex, and to the use of the complex as a redox couple.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氧化还原偶对,用于电化学和光电子器件。该氧化还原偶对基于第一行过渡金属的配合物,所述配合物至少含有一个单、双或三齿配体,包括一个取代或未取代的环或环系统,其中包括一个五元N-含杂环和/或一个至少含有两个杂原子的六元环,其中至少一个是氮原子,所述的五元或六元杂环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双键。该发明还涉及电解质、含有该配合物的器件,以及将该配合物用作氧化还原偶对的用途。
  •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nd magnetic coupling mechanism of a mixed-valence Cu<sup>II</sup>Cu<sup>I</sup> tetranuclear complex with iodide bridge
    作者:Hong-Nan Li、Rui-Zheng Wei、Yan-Hui Chi、Wei Wei、Hua Du、Shi-Guo Zhang、Jing-Min Shi
    DOI:10.1080/00958972.2013.825370
    日期:2013.9.1
    In the crystal, there is a slipped π–π stacking between adjacent CuII complex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1-D chain along the c axis. The fitting for the variable-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ata gave magnetic coupling constant 2J = −1.16 cm−1 and it may be ascribed to the intermolecular π–π magnetic coupling pathway.
    四核 CuICuII 混合氧化态复合物,[CuII 2(μ-I)2CuI 2(μ-I)2(phenP)2I2] (phenPE: 2-(1H-pyrazol-1-yl)-1,10-phenanthroline) , 已制备,其晶体结构由 X 射线晶体学确定。在配合物中,CuII是一个扭曲的四方金字塔,CuI是一个扭曲的三角平面配位环境;CuII 和 CuI 被碘化物桥接。很少形成 CuII-碘化物键,CuII 和 CuI 很少被碘化物桥接。在晶体中,相邻的 CuII 配合物之间存在滑动的 π-π 堆积,导致沿 c 轴形成一维链。对变温磁化率数据的拟合得到磁耦合常数 2J = -1.16 cm-1,这可能归因于分子间 π-π 磁耦合路径。
  • 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聚丁二烯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公开号:CN103342723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聚丁二烯的制备方法,将式(II)结构的化合物、碱金属氢化物与式(III)结构的化合物在第一有机溶剂中加热进行反应,得到式(IV)结构的化合物;将所述式(IV)结构的化合物与金属氯化物的四氢呋喃络合物在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式(I)结构的配合物;所述金属氯化物为铁氯化物或铬氯化物。与现有铁系催化剂与铬系催化剂相比,本发明将不同取代的吡唑引入至1,10-菲啰啉的2位上,使之成为具有式(IV)结构的化合物,然后与铁或铬的氯化物反应,形成了较稳定的配合物,合成方法简单;同时由于此类三齿配体具有较好的刚性和可修饰性,因而该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钼,四羰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kN1,kN10)-,(OC-6-22)- 钌(2+)高氯酸酯-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1:2:3) 邻菲罗啉 胶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1 石杉碱乙 氯化-1,10-菲咯啉水合物 氯(甘氨酰酸基)(1,10-菲咯啉)铜(II) 新铜试剂 新亚铜灵盐酸 吡嗪并[2,3-f]的[1,10]菲咯啉 吡嗪并[2,3-f][1,10]菲罗啉-2,3-二甲腈 吡喃联氮基[1,2,3,4-lmn][1,10]菲并啉二正离子(8CI,9CI) 双(2,2-二吡啶)-(5-氨基邻二氮杂菲)双(六氟磷酸)钌 二苯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4,7-二磺酸酯 二氯(1,10-菲咯啉)铜(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铂(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钯(II) 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二(菲咯啉)(二吡啶并吩嗪)钌(II) 二(氰基)二(1,10-菲咯啉)-铁 二(1,10-菲咯啉)铜 三菲咯啉钴(III) 三氟甲基(1,10-菲咯啉)铜(I)[Trifluoromethylator®] 三-(1,10-菲咯啉)钌 三(1,10-菲咯啉)硫酸铁 丁夫罗林 N-乙基-7,10-二氢-8-硝基-7-氧代-N-乙基-1,10-菲罗啉-3-甲酰胺 N-[4-(苯并[b][1,7]菲并啉-7-基氨基)-3-(甲基氨基)苯基]甲磺酰胺盐酸(1:1) B-1,10-菲罗啉-5-基硼酸 B-1,10-菲罗啉-2-基-硼酸 9-溴-1-甲基-1,10-菲咯啉-2-酮 9-氯-1-甲基-1,10-菲咯啉-2-酮 8,15-二去氢-17-甲基-石松定-1(18H)-酮 6-(2-碘苯基)亚氨基-1,10-菲咯啉-5-酮 6,7-二氢-5,8-二甲基二苯并(b,j)(1,10)菲咯啉 6,6'-二氰基-7,7'-二乙氧基-3,3'-(乙烷-1,2-二基)-5,5'-二苯基-2,2'-联-1,8-二氮杂萘 5-醛基-1,10-菲咯啉 5-羧基-1,10-菲罗啉 5-羟基-1,10-菲咯啉 5-硝基邻二氮杂菲-2,9-二羧酸一水合物 5-硝基-6氨基-1,10-邻菲罗啉 5-硝基-1,10-菲罗啉硫酸亚铁 5-硝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硝基-1,10-菲咯啉 5-甲氧基-2-(三氟甲基)-1,10-菲并啉-4(1H)-酮 5-甲氧基-1H-1,10-菲咯啉-4-酮 5-甲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甲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甲基-1,10-菲咯啉 5-溴-1,10-菲罗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