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heptadienedioic acid | 5638-19-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heptadienedioic acid
英文别名
Hepta-3,5-dien-1,7-disaeure;Pentadien-(1.3)-dicarbonsaeure-(1.5);hepta-2,4-dienedioic acid;Hepta-2,4-diendisaeure;Heptadiendisaure
2,4-heptadienedioic acid化学式
CAS
5638-19-7
化学式
C7H8O4
mdl
——
分子量
156.138
InChiKey
LDUQKCXNPVBOL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9-170 °C
  • 沸点:
    427.0±28.0 °C(Predicted)
  • 密度:
    1.295±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4
  • 拓扑面积:
    74.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Willstaetter, Chemische Berichte, 1898, vol. 31, p. 1544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2-Azido-tropon 在 盐酸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生成 2,4-heptadienedio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2-叠氮托酮的化学性质。第一部分热和光化学转化
    摘要:
    已经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了2-叠氮托酮,并且已经研究了其在各种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在所有情况下,主要产物似乎是酮,7-氧庚基-2,4,6-三烯腈,其环化为邻-水杨腈或与质子溶剂反应生成相应的羧酸衍生物。
    DOI:
    10.1039/j396700016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Über symmetrische Flavylocyanine
    作者:R. Wizinger、H. v. Tobel
    DOI:10.1002/hlca.19570400522
    日期:——
    Symmetrische Flavylocyanine bilden sich bei der Kondensation von 2 Mol Flavyliumperchlorat mit Malonsäure und deren Vinylenhomologen unter selbsttätiger Dehydrierung und Decarbonylierung.
    对称性黄酮花青素与二酮类化合物的摩尔比
  • 一种γ-取代己二烯酸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12110812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本发明涉及一种γ‑取代己二烯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10~40℃下,向反应容器中加溶剂、催化剂、催化助剂,搅拌,通入氧气,加入1‑(2‑呋喃基)‑1‑烷基甲醇,控制催化剂:催化助剂:1‑(2‑呋喃基)‑1‑烷基甲醇的摩尔比为0.0001~5:0.0001~3:100,反应温度为0~200℃、压力为0.1~20MPa,反应1~74h;溶剂为水相与有机相按体积比1:0.01~3组成的混合液,水相为磷酸盐酸性溶液,有机相为反应惰性溶剂,催化剂为钯化合物,催化助剂为胺或膦类合物;(2)将反应容器冷却至室温,加有机溶剂萃取,对有机相进行减压蒸馏。本发明优点:避免了现有合成路线中技术经济性缺点,减化了工艺流程,减少了消耗和排放,降低了能耗和成本,适合扩大产能的工业化生产。
  • Hassell; Ingold,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26, p. 1469
    作者:Hassell、Ingold
    DOI:——
    日期:——
  • Grundmann, Chemische Berichte, 1937, vol. 70, p. 1152
    作者:Grundmann
    DOI:——
    日期:——
  • Willstaetter, Chemische Berichte, 1898, vol. 31, p. 1544
    作者:Willstaetter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