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methyl-2-propen-1-yloxymethyl)benzyl alcohol | 195323-87-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methyl-2-propen-1-yloxymethyl)benzyl alcohol
英文别名
[2-(2-methylprop-2-enoxymethyl)phenyl]methanol
2-(2-methyl-2-propen-1-yloxymethyl)benzyl alcohol化学式
CAS
195323-87-6
化学式
C12H16O2
mdl
——
分子量
192.258
InChiKey
GUXASVMQZYOLJ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95.4±25.0 °C(Predicted)
  • 密度:
    1.02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7
  • 重原子数:
    14.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29.46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2-methyl-2-propen-1-yloxymethyl)benzyl alcohol 在 dirhodium tetraacetate lithium hydroxide 、 三乙胺甲烷磺酰基叠氮化物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催化分子内环丙烷化形成大环。合成大环内酯的一种新的通用方法
    摘要:
    据报道,重氮乙酸酯催化分子内环丙烷化作用到远程碳-碳双键上,导致形成 9 至 20 元环内酯。当近端烯丙基和远端烯属环丙烷化之间存在竞争时,亲电性增加的催化剂有利于大环化:Rh2(pfb)4 > Rh2(OAc)4、Cu(MeCN)4PF6 > Rh(cap)4 和 Cu(acac)2 . 萜烯系统、顺式橙花酸重氮乙酸酯和相关结构、丙二酸酯衍生物以及具有 1,2-苯二甲醇、季戊四醇和顺式-2-丁烯-1,4-二醇接头的那些都经过环丙烷化作用到最远的碳碳双链上债券收益率良好。通常,仅观察到一种环丙烷非对映异构体,但是增加环尺寸允许大环化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类似于它们的分子间环丙烷化对应物的立体化学。在一个系统中 (25) 大环加成伴随着叶立德形成/[2,3]-σ 重排,导致形成...
    DOI:
    10.1021/ja971687z
  • 作为产物:
    描述:
    (2-bromophenyl)methyl (2-methylprop-2-en-1-yl) ether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正己烷 为溶剂, 反应 19.02h, 生成 2-(2-methyl-2-propen-1-yloxymethyl)benzyl alcohol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内部氧化还原反应/逆电子需求杂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序列立体选择性合成具有多个立构中心的6/7/6稠合杂环
    摘要:
    描述了通过内部氧化还原反应/逆电子需求杂狄尔斯-阿尔德 (IEDHDA) 反应序列高度立体选择性合成具有多个立构中心的稠合杂环。目前的反应序列具有三个有趣的特征:(1)完全控制两个潜在的竞争过程,即异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和[1,5]-氢化物移位; (2)一次性构建具有多个立构中心的复杂6/7/6稠合杂环结构; (3)其立体选择性的高度控制。当具有烯丙基苄基醚部分的亚烯基巴比妥酸盐用催化量的Sc(OTf) 3和2,2'-联吡啶处理时,内部氧化还原反应/IEDHDA反应连续进行,得到良好的6/7/6稠合杂环。具有良好至优异的非对映选择性的化学产率。
    DOI:
    10.1039/d4cc02351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acrocycle Formation by Catalytic Intramolecular Cyclopropanation. A New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the Synthesis of Macrolides
    作者:Michael P. Doyle、Chad S. Peterson、Marina N. Protopopova、Alan B. Marnett、Dann L. Parker,、Doina G. Ene、Vincent Lynch
    DOI:10.1021/ja971687z
    日期:1997.9.1
    Catalytic intramolecular cyclopropanation by diazoacetates onto a remote carbon−carbon double bond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9- to 20-membered ring lactones is reported. When competition exists between proximal allylic and remote olefinic cyclopropanation, macrocyclization is favored by catalysts of increasing electrophilicity: Rh2(pfb)4 > Rh2(OAc)4, Cu(MeCN)4PF6 > Rh(cap)4, and Cu(acac)2. Terpene
    据报道,重氮乙酸酯催化分子内环丙烷化作用到远程碳-碳双键上,导致形成 9 至 20 元环内酯。当近端烯丙基和远端烯属环丙烷化之间存在竞争时,亲电性增加的催化剂有利于大环化:Rh2(pfb)4 > Rh2(OAc)4、Cu(MeCN)4PF6 > Rh(cap)4 和 Cu(acac)2 . 萜烯系统、顺式橙花酸重氮乙酸酯和相关结构、丙二酸酯衍生物以及具有 1,2-苯二甲醇、季戊四醇和顺式-2-丁烯-1,4-二醇接头的那些都经过环丙烷化作用到最远的碳碳双链上债券收益率良好。通常,仅观察到一种环丙烷非对映异构体,但是增加环尺寸允许大环化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类似于它们的分子间环丙烷化对应物的立体化学。在一个系统中 (25) 大环加成伴随着叶立德形成/[2,3]-σ 重排,导致形成...
  • 10.1039/d4cc02351j
    作者:Sakai, Dan、Kojima, Tatsuhiro、Kawasaki-Takasuka, Tomoko、Mori, Keiji
    DOI:10.1039/d4cc02351j
    日期:——
    A highly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fused heterocycles with multiple stereocenters via an internal redox reaction/inverse electron-demand hetero-Diels–Alder (IEDHDA) reaction sequence is described. The present reaction sequence has three interesting features: (1) complete control of two potentially competitive processes, i.e., hetero-Diels–Alder reaction and [1,5]-hydride shift; (2) one-shot construction
    描述了通过内部氧化还原反应/逆电子需求杂狄尔斯-阿尔德 (IEDHDA) 反应序列高度立体选择性合成具有多个立构中心的稠合杂环。目前的反应序列具有三个有趣的特征:(1)完全控制两个潜在的竞争过程,即异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和[1,5]-氢化物移位; (2)一次性构建具有多个立构中心的复杂6/7/6稠合杂环结构; (3)其立体选择性的高度控制。当具有烯丙基苄基醚部分的亚烯基巴比妥酸盐用催化量的Sc(OTf) 3和2,2'-联吡啶处理时,内部氧化还原反应/IEDHDA反应连续进行,得到良好的6/7/6稠合杂环。具有良好至优异的非对映选择性的化学产率。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