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1,11-tetrachloro-undecane | 3922-34-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1,11-tetrachloro-undecane
英文别名
1,1,1,11-Tetrachlor-undecan;1,1,1,11-Tetrachloroundecane
1,1,1,11-tetrachloro-undecane化学式
CAS
3922-34-7
化学式
C11H20Cl4
mdl
——
分子量
294.092
InChiKey
SCILVRJJSGXTK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44.02°C (rough estimate)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8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SDS

SDS:032c1b5c1913d6159ada0704034a3acf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α, α, α, ω-四氯烷烃合成α, ω-二取代高级烷烃
    摘要:
    通过改进的 α, α, α, ω-四氯烷烃的水解方法,以良好的产率(超过 90%)制备了比 ω-氯辛酸更高的 ω-氯烷酸。反应在发烟硝酸中进行,在反应过程中加入二氧化氮或在少量磷酸酐的存在下进行。α, ω-二氯烷烃通过 Kolbe 电解合成衍生自 ω-氯代链烷酸。还从四氯烷烃开始制备了各种其他具有很长亚甲基链的新型 α, ω-二取代烷烃,例如二醇、二腈、二羧酸和二胺。
    DOI:
    10.1246/bcsj.39.480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氯化碳乙烯偶氮二异丁腈 作用下, 95.0 ℃ 、14.71 MPa 条件下, 生成 1,1,1,11-tetrachloro-undecane
    参考文献:
    名称:
    Nesmejanow et al., 1957, vol. 9, p. 139,142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essmejanow; Sacharkin, 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SSR, Seriya Khimicheskaya, 1955, p. 224,229
    作者:Nessmejanow、Sacharkin
    DOI:——
    日期:——
  • Nesmejanow; Semenow, 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SSR, Seriya Khimicheskaya, 1959, p. 2119; engl. Ausg. S. 2022
    作者:Nesmejanow、Semenow
    DOI:——
    日期:——
  •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trachloroalkanes and ?,?-unsaturated ?,?,?-trichloroalkenes by the picrates of their isothiuronium derivatives
    作者:R. Kh. Freidlina、B. V. Kopylova
    DOI:10.1007/bf00909428
    日期:1961.1
  • Freidlina; Wasil'ewa, 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SSR, Seriya Khimicheskaya, 1958, p. 35;engl.Ausg.S.32
    作者:Freidlina、Wasil'ewa
    DOI:——
    日期:——
  • Relative telomerization rate of ethylene with CCl4, initiated by Cr(CO)6 and Cr(CO)5PPh3
    作者:N. A. Grigor'ev、A. L. Tumanskaya、R. Kh. Freidlina
    DOI:10.1007/bf00954439
    日期:198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