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dimethylamino)-N-(4-ethynylphenyl)butanamide | 1233382-6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dimethylamino)-N-(4-ethynylphenyl)butanamide
英文别名
——
4-(dimethylamino)-N-(4-ethynylphenyl)butanamide化学式
CAS
1233382-62-1
化学式
C14H18N2O
mdl
——
分子量
230.31
InChiKey
TUXYORLNCKFRK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94.9±27.0 °C(Predicted)
  • 密度:
    1.06±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6
  • 拓扑面积:
    32.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dimethylamino)-N-(4-ethynylphenyl)butanamide 、 [5,15-bis(3,5-bis{2-[2-(2-methoxyethoxy)ethoxy]ethoxy}phenyl)-10,20-dibromoporphinato]zinc(II) 在 copper(l) iodide四(三苯基膦)钯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21%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丁二炔桥接(卟啉)锌(II)发色团组装成自由站立的纳米片
    摘要:
    发色团的分子工程学能够控制和可靠地形成分层的固态体系结构,这是开发混合半导体材料的前沿。尽管组装单体卟啉衍生构件的规则和原理已得到很好的确立,但以电子耦合卟啉阵列为特征的较大的π共轭核的聚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目前的贡献,我们报告的合成,光谱学,组装和固态性质的一类丁二烯桥(卟啉)锌(II)二聚体发色团。光谱研究揭示了在水介质中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二维物体的形成,该物体在微观尺度上扩展。高度剖面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表明,一个卟啉二聚体包含了固态分层上层结构的厚度,这突显了这种方法有望为(光)电子设备设计固态平台的前景。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生长过程控制着π-共轭发色团在水性介质中的聚集。这项工作提供了工具来调节具有诱人的光学性能的超分子结构的结构-功能关系。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
    DOI:
    10.1021/acs.organomet.0c00345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丁基氟化铵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33h, 以80%的产率得到4-(dimethylamino)-N-(4-ethynylphenyl)buta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丁二炔桥接(卟啉)锌(II)发色团组装成自由站立的纳米片
    摘要:
    发色团的分子工程学能够控制和可靠地形成分层的固态体系结构,这是开发混合半导体材料的前沿。尽管组装单体卟啉衍生构件的规则和原理已得到很好的确立,但以电子耦合卟啉阵列为特征的较大的π共轭核的聚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目前的贡献,我们报告的合成,光谱学,组装和固态性质的一类丁二烯桥(卟啉)锌(II)二聚体发色团。光谱研究揭示了在水介质中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二维物体的形成,该物体在微观尺度上扩展。高度剖面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表明,一个卟啉二聚体包含了固态分层上层结构的厚度,这突显了这种方法有望为(光)电子设备设计固态平台的前景。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生长过程控制着π-共轭发色团在水性介质中的聚集。这项工作提供了工具来调节具有诱人的光学性能的超分子结构的结构-功能关系。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
    DOI:
    10.1021/acs.organomet.0c003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click chemistry approach to C3 symmetric, G-quadruplex stabilising ligands
    作者:John E. Moses、Dougal J. Ritson、Fengzhi Zhang、Caterina Maria Lombardo、Shozeb Haider、Neil Oldham、Stephen Neidle
    DOI:10.1039/c005055e
    日期:——
    Described is the structure-based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tris-triazole G-quadruplex binding ligands utilising 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lick’ reaction. The results of G-quadruplex stabilisation by the ligands are reported and discussed.
    描述了利用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点击”反应,基于结构的设计和合成一系列三三唑G-四联体结合配体。报告并讨论了配体稳定 G-四链体的结果。
  • Butadiyne-Bridged (Porphinato)Zinc(II) Chromophores Assemble into Free-Standing Nanosheets
    作者:Chuan Liu、Kaixuan Liu、Arindam Mukhopadhyay、Victor Paulino、Brianna Bernard、Jean-Hubert Olivier
    DOI:10.1021/acs.organomet.0c00345
    日期:2020.8.24
    comprises the thickness of the solid-state hierarchical superstructure, which underscores the promise of this approach to engineer solid-state platform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Furthermore, the initiation of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building blocks by means of a chemical stimulus (pH) revealed that a nucleation–growth process govern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π-conjugated chromophores in an aqueous
    发色团的分子工程学能够控制和可靠地形成分层的固态体系结构,这是开发混合半导体材料的前沿。尽管组装单体卟啉衍生构件的规则和原理已得到很好的确立,但以电子耦合卟啉阵列为特征的较大的π共轭核的聚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目前的贡献,我们报告的合成,光谱学,组装和固态性质的一类丁二烯桥(卟啉)锌(II)二聚体发色团。光谱研究揭示了在水介质中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二维物体的形成,该物体在微观尺度上扩展。高度剖面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表明,一个卟啉二聚体包含了固态分层上层结构的厚度,这突显了这种方法有望为(光)电子设备设计固态平台的前景。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生长过程控制着π-共轭发色团在水性介质中的聚集。这项工作提供了工具来调节具有诱人的光学性能的超分子结构的结构-功能关系。此外,通过化学刺激(pH)引发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成核-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