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hynchophyllin | 76-66-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hynchophyllin
英文别名
(+/-)-Isorhynchophyllin;methyl (Z)-2-(6'-ethyl-2-oxospiro[1H-indole-3,1'-3,5,6,7,8,8a-hexahydro-2H-indolizine]-7'-yl)-3-methoxyprop-2-enoate
Rhynchophyllin化学式
CAS
76-66-4
化学式
C22H28N2O4
mdl
——
分子量
384.475
InChiKey
DAXYUDFNWXHGBE-SSZFMOIB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16°; mp 197-199° (Ban et al., loc. cit.)
  • 比旋光度:
    D13 -14.7° (c = 2.5 in chloroform)
  • 沸点:
    560.8±50.0 °C(Predicted)
  • 密度:
    1.23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少许)、DMSO(少许)、甲醇(少许)
  • 最大波长(λmax):
    247nm(lit.)
  • LogP:
    3.311 (est)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5
  • 拓扑面积:
    67.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399990
  • 安全说明:
    S24/25
  • RTECS号:
    GN1600000

SDS

SDS:0da79b323501b6ceebe1a66c53d54810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植物提取物——钩藤碱

钩藤碱是从茜草科植物钩藤的茎枝及钩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吲哚类衍生物,为无色针状结晶。其熔点为208-209℃,[α]D19+17.5°(氯仿)。该物质溶于乙醇、氯仿和丙酮,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石油醚。钩藤碱具有生物碱的通常化学性质,能与一般生物碱试剂反应;遇重铬酸钾浓硫酸试液显橙色,渐变为黄绿色。

动物实验表明,钩藤碱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在临床试验中对I、II期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疗效。此外,它还能够抑制离体肠管并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Andy编辑整理。

生物活性

钩藤碱(Rhyncholphylline)是一种从钩藤中分离出的高度生物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抗炎和神经保护研究等领域。

化学性质与用途

溶于氯仿、丙酮和乙醇,微溶于乙醚和醋酸乙酯,几乎不溶于石油醚。它来源于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ylla (Miq.) Jacks.)带钩枝条。

用途

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

药理作用:抑制外周血管收缩,使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降血压。

同类化合物

长春内日啶 钩藤碱e 钩藤碱d 钩藤碱A 钩藤碱 C 钩藤碱 虎皮楠生物碱B 甲基二氯镓 流涎胺 栗精胺 柯诺辛B 柯诺辛 恩卡林碱 F 异钩藤碱 异帽叶碱 异去氢钩藤碱 帽柱叶碱 四氢-吲哚嗪-1,3-二酮 去氢钩藤碱 卡拉巴宾 六氢吲嗪-8-酮 六氢吲哚嗪-3,7-二酮 六氢-5(1H)-吲嗪硫酮 六氢-3(2H)-吲嗪硫酮 八氢吲嗪 八氢-6,7-吲嗪二醇 八倾吲嗪三醇 二环[2.2.1]庚烷-2-醇,3-(二甲氨基)-,[1S-(内,内)]-(9CI) 丙酸,2,2-二甲基-,八氢-7,8-二羟基-1,6-中氮茚二基酯,1S-(1.α.,6.β.,7.α.,8.β.,8a.β.)- 一叶萩碱 一叶秋碱 α.-塔洛-九吡喃糖,1,6:2,3-二脱水-4,7,8,9-四脱氧- [(1S,6S,7S,8R,8aR)-1,7,8-三羟基-1,2,3,5,6,7,8,8a-八氢吲嗪-6-基] 丁酸酯 N-[(1S,6S,7R,8R,8aR)-1,7,8-三羟基辛氢-6-吲哚嗪基]乙酰胺 8a-乙炔基-2,3,5,6,7,8-六氢-1H-吲嗪 8-氨基-3-氧代八氢-1-吲嗪羧酸 8-中氮茚醇,八氢-1,6,7-三(苯基甲氧基)-,1S-(1.α.,6.β.,7.α.,8.β.,8a.β.)- 6,7-二羟基苦马豆素 5(1H)-中氮茚酮,六氢-,(R)- 4-氨基-1H-苯并咪唑-6-羧酸 2-甲基-5-氧代八氢-3-吲嗪甲醛 1-甲基八氢-1-吲哚嗪并l 1,7,8-中氮茚三醇,八氢-6-(1-甲基丙基)氨基- 1,6,7-中氮茚三醇,八氢-8-甲氧基-,1S-(1.α.,6.β.,7.α.,8.β.,8a.β.)- 1,2-异亚丙基苦马豆素 (八氢吲哚啉-8-基)-甲醇 (R)-12-羟基十八烷酸 (8aS)-六氢-5,8-吲嗪二酮 (6S,7R,8R,8aR)-1,2,3,5,6,7,8,8a-八氢吲嗪-6,7,8-三醇 (6R,8AS)-6-(8-氨基-1-溴咪唑并[1,5-A]吡嗪-3-基)六氢中氮-3(2H)-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