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benzo[c,h][2,6]naphthyridine | 218-30-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benzo[c,h][2,6]naphthyridine
英文别名
Dibenzo[c,h][2,6]naphthyridin;Calycanine;quinolino[4,3-c]quinoline
dibenzo[c,h][2,6]naphthyridine化学式
CAS
218-30-4
化学式
C16H10N2
mdl
——
分子量
230.269
InChiKey
SZHOANKNVRPRG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10 °C
  • 沸点:
    463.8±18.0 °C(Predicted)
  • 密度:
    1.29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7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5.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benzo[c,h][2,6]naphthyridine甲基锂 在 potassium hexacyanoferrate(III) 作用下, 生成 6,13-dimethyl-5,12-diazachrys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2-甲基吲哚的氧化偶联然后碱诱导的扩环形成6,13-​​二甲基-5,12-二氮杂ry烯
    摘要:
    2-甲基吲哚与FeCl 3的氧化偶合,除了三聚偶合产物外,还得到了扩环产物6,13-​​二甲基-5,12-二氮杂ach烯。
    DOI:
    10.1016/s0040-4039(98)00670-4
  • 作为产物:
    描述:
    腊梅碱 作用下, 生成 dibenzo[c,h][2,6]naphthy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Barger et al.,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39, p. 510,517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arion; Manske, Canadian Journal of Research, Section B: Chemical Sciences, 1938, vol. 16, p. 432,435
    作者:Marion、Manske
    DOI:——
    日期:——
  • Woodward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London, 1960, p. 76
    作者:Woodward et al.
    DOI:——
    日期:——
  • Formation of 6,13-dimethyl-5,12-diazachrysene by oxidative coupling of 2-methylindole followed by base-induced ring-expansion
    作者:J. Bergman、S. Bergman、J.-O. Lindström
    DOI:10.1016/s0040-4039(98)00670-4
    日期:1998.6
    Oxidative coupling of 2-methylindole with FeCl3 gave, in addition to a trimeric coupling product, also the ring-expanded product 6,13-dimethyl-5,12-diazachrysene.
    2-甲基吲哚与FeCl 3的氧化偶合,除了三聚偶合产物外,还得到了扩环产物6,13-​​二甲基-5,12-二氮杂ach烯。
  • Barger et al.,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39, p. 510,517
    作者:Barger 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