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deutero-2-propylamino)-3-(1-naphthoxy)-2-propanol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deutero-2-propylamino)-3-(1-naphthoxy)-2-propanol
英文别名
1-(2-Deuteriopropan-2-ylamino)-3-naphthalen-1-yloxypropan-2-ol
1-(2-deutero-2-propylamino)-3-(1-naphthoxy)-2-propanol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6H21NO2
mdl
——
分子量
260.34
InChiKey
AQHHHDLHHXJYJD-UQBWLURT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41.5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尝试使用氰化物离子在普萘洛尔的微粒体N-脱烷基化反应中捕获亚胺中间体:使用乙醚萃取时,形成的α-氨基腈作为伪影。
    摘要:
    氰化物阴离子用于尝试在普萘洛尔(1)的氧化N-脱烷基反应中捕获可能的亚胺中间体。3-(1-萘氧基)-1-氨基-2-丙醇(去异丙基普萘洛尔,2)与丙酮的反应提供了该预期的中间体,通过1H NMR测定,该中间体的恶唑烷6与亚胺5的比例约为7:1。该混合物用氰化钠处理后,得到了预期的α-氨基腈7。在氰化钠存在下,普萘洛尔的微粒体氧化得到了两种含氰化物的加合物,如GC-MS(12a和12b)所示。使用专门的氘代普萘洛尔(8、9、10和11)作为底物,表明这两个含氰化物的加合物都失去了N-异丙基。化合物12a和12b被证明是2与丙醛反应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α-氨基腈,来自用于萃取的醚和氰化物阴离子的污染物。可靠的7号化合物,对衍生化和GC-MS条件稳定,在代谢实验条件下会迅速分解。
    DOI:
    10.1002/jps.260074091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ttempts to Use Cyanide Ion to Trap Imine Intermediates in the Microsomal N-Dealkylation of Propranolol: Formation of α-Aminonitriles as Artifacts When Using Ether for Extraction
    作者:H. Umesha Shetty、Wendel L. Nelson
    DOI:10.1002/jps.2600740912
    日期:1985.9
    Cyanide anion was used to attempt to trap possible imine intermediates in the oxidative N-dealkylation of propranolol (1). Reaction of 3-(1-naphthoxy)-1-amino-2-propanol (desisopropylpropranolol, 2) with acetone provided this expected intermediate in an approximately 7:1 ratio of oxazolidine 6 to imine 5, as determined by 1H NMR. The mixture when treated with sodium cyanide gave the expected alpha-aminonitrile
    氰化物阴离子用于尝试在普萘洛尔(1)的氧化N-脱烷基反应中捕获可能的亚胺中间体。3-(1-萘氧基)-1-氨基-2-丙醇(去异丙基普萘洛尔,2)与丙酮的反应提供了该预期的中间体,通过1H NMR测定,该中间体的恶唑烷6与亚胺5的比例约为7:1。该混合物用氰化钠处理后,得到了预期的α-氨基腈7。在氰化钠存在下,普萘洛尔的微粒体氧化得到了两种含氰化物的加合物,如GC-MS(12a和12b)所示。使用专门的氘代普萘洛尔(8、9、10和11)作为底物,表明这两个含氰化物的加合物都失去了N-异丙基。化合物12a和12b被证明是2与丙醛反应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α-氨基腈,来自用于萃取的醚和氰化物阴离子的污染物。可靠的7号化合物,对衍生化和GC-MS条件稳定,在代谢实验条件下会迅速分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