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3-dihydrobenzofuran-3-yl 1-methyl-1H-indazole-3-carboxylat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3-dihydrobenzofuran-3-yl 1-methyl-1H-indazole-3-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2,3-Dihydro-1-benzofuran-3-yl 1-methylindazole-3-carboxylate;2,3-dihydro-1-benzofuran-3-yl 1-methylindazole-3-carboxylate
2,3-dihydrobenzofuran-3-yl 1-methyl-1H-indazole-3-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7H14N2O3
mdl
——
分子量
294.31
InChiKey
MZDGGNMZLZYHR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53.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甲基-3-吲唑甲酸乙酰苯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丁基碘化铵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93%的产率得到2,3-dihydrobenzofuran-3-yl 1-methyl-1H-indazole-3-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制备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的方法,以2‑乙烯苯酚与羧酸为反应底物,以碘化物为催化剂,在氧化剂存在下,有机溶剂中,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碘化物选自I2、Me4NI、Me4BnNI、Bu4NI、KI、CuI、LiI中的一种。本发明所使用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较高,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后处理方便,目标产物的收率较高,制备过程简单、绿色环保,所用原料来源广泛。
    公开号:
    CN105130933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制备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的方法
    申请人:苏州大学
    公开号:CN105130933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的方法,以2‑乙烯苯酚与羧酸为反应底物,以碘化物为催化剂,在氧化剂存在下,有机溶剂中,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3‑取代苯并二氢呋喃;碘化物选自I2、Me4NI、Me4BnNI、Bu4NI、KI、CuI、LiI中的一种。本发明所使用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较高,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后处理方便,目标产物的收率较高,制备过程简单、绿色环保,所用原料来源广泛。
  • Metal-Free Coupling of 2-Vinylphenols and Carboxylic Acids: An Access to 3-Acyloxy-2,3-dihydrobenzofurans
    作者:Jijun Chen、Ying Shao、Hao Zheng、Jiang Cheng、Xiaobing Wan
    DOI:10.1021/acs.joc.5b01941
    日期:2015.11.6
    A new coupling reaction between 2-vinylphenols and carboxylic acids was developed to synthesize 3-acyloxy-2,3-dihydrobenzofurans using Bu4NI as a catalyst and t-BuOOH as an oxidant. This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ology is notable due to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it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with easily available precursors, resulting in a product with high atom economy and high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Up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and literature, a plausible mechanism is propos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