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bromobenzo[b]selenophene | 35783-73-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bromobenzo[b]selenophene
英文别名
2-bromo-1-benzoselenophene
2-bromobenzo[b]selenophene化学式
CAS
35783-73-4
化学式
C8H5BrSe
mdl
——
分子量
259.992
InChiKey
BIHJJGOBOQIUR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97.3±32.0 °C(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66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bromobenzo[b]selenophene四(三苯基膦)钯 作用下, 以 乙二醇乙醚甲苯 为溶剂, 反应 32.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以苯甲酰基-吡啶为C ^ N配体的环金属化铂(II)配合物的合成,以研究其光物理,电化学和电致发光性能
    摘要:
    已成功地与苯甲芳基-中的苯并[ b ]呋喃,苯并[ b ]噻吩,苯并[ b ]硒吩或苯并[ b ]碲代菲基团成功合成了一系列(C ^ N)Pt(acac)型配合物。吡啶配体。使用X-射线晶体学,复合物的与苯并[化学结构b ]硒吩和苯并[ b二茂铁基团已被清楚地揭示出来。这些(C ^ N)Pt(acac)型配合物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电致发光(EL)行为已得到充分表征。此外,已经获得了时变泛函理论(TD-DFT)和自然跃迁轨道(NTO)理论结果,以深入了解吸收和发射特征。已经表明,具有最低能量的吸收带和磷光发射行为均由苯甲芳基-吡啶环金属化配体支配。重要的是,已经揭示了VIA族原子对这些(C ^ N)Pt(acac)型配合物的性质的影响。由于稀有(C ^ N)Pt(acac)型与苯并[ b ]硒烯和苯并[ b ]的配合物噻吩基团,其EL能力已使用溶液处理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进行了表征。与复杂的轴承优化红色的OLED的苯并[
    DOI:
    10.1039/d0dt02224a
  • 作为产物:
    描述:
    butyl[2-(2,2-dibromovinyl)phenyl]selane 在 copper(I) bromide 作用下, 以 硝基甲烷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89%的产率得到2-bromobenzo[b]selenophene
    参考文献:
    名称:
    2-Ge-二溴乙烯基芳基硒化物的铜/钯催化环化/交叉偶联级联反应:2-取代的苯并[b]硒代苯的合成
    摘要:
    铜/钯催化的多组分环化反应,其结合2-宝石-dibromovinyl芳硒化物与亲核源,分别适用于2-取代的苯并[合成b ]硒吩。对环化系统的系统研究表明,铜盐和钯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以高收率形成产物至关重要,避免了氢化苯并[ b ]硒代苯的形成。还通过钯与硼酸,格氏试剂和丙烯酸甲酯的钯催化反应研究了2-溴苯并[ b ]硒代苯的多功能性,从而以良好的收率获得了交叉偶联的产物。另外,2-溴苯并[ b]的反应]硒烯进行卤素-锂交换反应,然后添加醛,得到相应的仲醇。
    DOI:
    10.1002/adsc.20170109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含有9,9-芳基吖啶的有机硼稠环化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公开号:CN11756749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9,9‑芳基吖啶的有机稠环化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属于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含有9,9‑芳基吖啶的有机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一方面,利用芳环吖啶立体位阻作用或螺环吖啶平面正交结构抑制聚集,避免激子淬灭;另一方面,利用原子与杂原子间的共振效应实现HOMO和LUMO的分离,实现较小的ΔEST和TADF效应,从而实现高发光效率。并且,通过改变本发明所述化合物中芳基或杂芳基,实现对延迟荧光寿命和发光颜色进一步调节。将所述化合物作为有机发光层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可达37%,半峰宽<35nm,获得了高效率、高色纯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imgabs0#
  • Komppa; Nyman, Journal fur praktische Chemie (Leipzig 1954), 1934, vol. <2> 139, p. 229,231
    作者:Komppa、Nyman
    DOI:——
    日期:——
  • Magdesiewa; Wdowin, Khimiya Geterotsiklicheskikh Soedinenii, 1972, p. 15,19; engl. Ausg. S. 13, 17
    作者:Magdesiewa、Wdowin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2,2'',3,3''-四氢-6,6''-二-9-菲基-1,1''-螺双[1H-茚]-7,7''-二醇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6,6)-苯基-C61己酸甲酯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甲基氨基-1,1′′-联苯-2-基)甲烷磺酰基铝(II)二聚体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